鏟子超人vs.氣候韌性:花蓮堰塞湖溢流事件的感性與理性

周俊吉
user

周俊吉

2025-10-27

瀏覽數 700+

許多民眾自願報名花蓮救災志工、當「鏟子超人」。黃菁慧攝
許多民眾自願報名花蓮救災志工、當「鏟子超人」。黃菁慧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編按:花蓮堰塞湖溢流災後,全台「鏟子超人」熱血響應救援,展現人性的溫度。然而,除了感動,更該思考台灣是否具備足夠的氣候韌性。從災中救援到制度轉型,唯有讓善意化為長期防災力量,島嶼才真正強大。

今年的中秋很不一樣,往昔的「千里共嬋娟」「月圓人團圓」,被另一種「團圓」取代:大伙在花蓮齊聚鏟土、搬石、清淤,成為災區最溫暖的風景。筆者所服務的公司,有上百名同仁接力加入救災行列,近1500位同仁自發性捐輸,這份堅定而溫厚的力量,讓「鏟子超人」不只是一個網路名詞,更成為島嶼共同體的象徵。

災後反思,台灣是否具備「氣候韌性」

隨著愈來愈多受災故事陸續曝光,從六歲女童受困兩天奇蹟生還,到無數默默鏟土的志工身影,不斷湧入光復車站的「鏟子超人」們,每一位都是聞聲救苦的人間菩薩,充分展現出台灣社會無比強大又令人動容的公民能量。

但在感動同島一命的處處溫情之餘,我們更應該思索,除了「即時救援」之外,我們是否已具備足夠的「氣候韌性」(Climate resilience)?

所謂的氣候韌性,是指一個系統、社群或生態系統,在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壓力或危害時,能有效適應、吸收衝擊、維持基本功能,並在受創後快速恢復與學習的能力。換言之,我們不可能完全不受影響,但應該可以做到「有效應對、持續發展」。

以台灣為例,氣候韌性的建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災變發生當下,能初步抵擋衝擊而不崩潰,就像這回的堰塞湖溢流事件,如果沒有緊急物資儲備,以及一方有難、八方來援的鏟子超人們,災情恐更為擴大。第二階段是根據歷史經驗或氣候趨勢,調整制度與結構以降低風險,像是強化觀測(地震、海嘯、堰塞湖等)預警機制、定期演練疏散避難計畫、檢視都市計畫、提升基礎設施耐災性等。

最後,則是在災後盡速恢復,並推動系統創新,不僅重建、更要重塑;不只要回到原狀,更要邁向更永續的未來。簡言之,打造氣候韌性的目的,是希望讓社會與環境更有彈性、更抗壓,並自每一次挑戰中變得更強大。

深化援助力量,將其轉化為永續制度

對台灣而言,這無疑是不可或缺又難以迴避的嚴峻挑戰。持平而論,我們目前仍處於第二階段,由於氣候變遷的影響愈來愈多元,以往人們大抵關注防震、防颱,如今還得擔心高溫乾旱、極端暴雨、堰塞湖等複合型災害。這些挑戰不再是地方議題,而是全社會的共同課題,需要跨部門協力與長期政策投資,才能讓鏟子超人的力量得以綿延不絕,轉化為台灣真正需要的永續制度。

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而台灣人,也值得一個更安全無虞的家園;讓每一次鏟土的落地聲,集結成推動制度轉型的暮鼓晨鐘,這正是這座小小多山的島嶼最堅韌、也最美的回音。

訂《遠見》一年,贈知性選書三選二《五十歲後我出去一下》、《工作媽媽學會的事》、《在歲月裡淘金,一閃一閃亮晶晶》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