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珠並立相映生輝
PK代表作:聖安德烈教堂vs四泉聖嘉祿堂(羅馬奎日那雷山)
羅馬的奎日那雷山(Quirinal Hill)是古羅馬發源地「七座山丘」之一,位於市區東北部。這裡並立著兩座教堂,分別為貝尼尼和博羅米尼的巔峰之作。
先來看一看貝尼尼設計的聖安德烈教堂。這座教堂的業主是耶穌會(Society of Jesus)。這個創立於16世紀的天主教會影響廣泛,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成員就有利瑪竇、湯若望、郎世甯、蔣友仁等名人,文淵閣大學士徐光啟也是其會員。聖安德烈是耶穌的第一個弟子、聖彼得的哥哥,殉難時被釘在X形十字架上。
貝尼尼設計的這座教堂,除了沿襲其古典主義的風格之外,又增添了很多巴洛克的新元素。教堂正門入口處是一組半圓形階梯,如同湖面泛起的漣漪。正門立面由內外兩層門廊組成,內層為半圓形亭狀立廊,上部裝飾著潘菲利家族鴿子的紋章,外層為兩根科林斯柱托起的三角形山牆。外觀整體上既有巴洛克的富麗動感,又有古典的莊重挺拔。
走進教堂,正門是聖安德烈的主聖壇。貝尼尼再次使用了與設計《聖泰瑞莎的狂喜》相同的手法,在聖壇頂部開了一個天窗,使自然光線傾瀉而下。聖壇上部裝飾著金色的飛翔天使和光柱。教堂下部使用暗色的建材,象徵著「人間」;而教堂上部則全部選用白色、金色的材料,象徵著「天堂」。
貝尼尼一反自己過去截取事件「關鍵瞬間」的做法,改用類似電影蒙太奇的技巧,將聖安德烈從殉教到升入天堂的全過程表達出來,彷彿上演一幕完整的戲劇。聖壇上部的三角山牆上,用象徵純潔的白色大理石雕出的聖安德烈(貝尼尼學生的作品)騰雲而起,舉手指向穹頂。穹頂的天窗代表了聖安德烈的升天之路,彷彿他就要從此進入天堂。天窗四周還有天使向下揮手觀望,好像正在期盼聖人的到來。
貝尼尼在晚年時曾說過,自己每次完成了作品後才遺憾地發現還存在著諸多缺陷,比如他每次路過拿佛納廣場時都扭過頭去,儘量不要看到自己漏洞百出的四河噴泉。唯獨聖安德烈教堂,他自認為是完美無缺的巔峰之作,並常常獨自一人流連其間,陷入冥想久久不願離去。
本文節錄自:《藝術天才的巔峰對決:藝術史上遇強則強的競技傑作》一書,姜松著,原點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