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矚目的川習會日期已公布,即將在30日登場!其實最新數據顛覆各界對中美貿易戰的預測:中國出口非但未崩,反而一連3季強勢成長。即便對美國出口暴跌三成,但整體出口卻逆勢衝高,上演大反轉。
當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挾「美國優先」重返白宮,2025年4月祭出對等關稅新制,全球無不屏息以待新一輪貿易風暴再起。然而半年之後,中國海關的進出口數據,卻給出驚人答案:出口金額在2025年前3季,不跌反升。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披露,2025年9月中國大陸出口,同比成長8.4%,進口成長7.5%,貿易順差更達到了904.5億美元(約新台幣2.8兆元),竟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佳績。
事實上,大陸的外貿數據在Q1和Q2均是正成長,而且Q3不但正成長,還高於前兩季。這不僅是數字的逆襲,更是一場供應鏈、市場版圖與產業升級的無聲革命。
中國海關總署副署長王軍還指出,大陸進出口增速逐季加快。2025年一、二季度進出口分別成長1.3%和4.5%,第三季度成長6%,已連續8個季度實現同比成長。

中國對美出口大減,對東協拉美非大增
大陸財經觀察家馬江博據此估算,2025年大陸全年的貿易順差,極有可能提前兩個月突破兆元美元大關,並超過前一年的全年水準。
除了各項數據創新高,「出乎意料」的還有,大陸對美國以外、其他國家地區的出口大漲。
《北京青年報》旗下的「團結湖參考」指出,大陸外貿大漲是與對美出口大跌同時發生的。8月份對美出口跌33%,整體出口卻成長4.4%,9月份對美出口下降27%,總出口卻成長了8.3%。
猶如一艘巨輪果斷調整航向,大陸避開了中美貿易的風暴海域,駛入了由其他市場點亮的廣闊藍海。
事實的確如此,大陸對其他經濟體的出口,這半年來呈現出總體持續成長:9月對東協成長15.6%;對歐盟成長14.2%;對拉美成長15.2%。特別是對非洲的出口增速,飆升到56.4%。
「這個信號特別重要,」同時《得到》App開課的馬江博分析,它意味著面對美國的貿易戰,大陸的外貿總量不僅沒有被大幅影響,反而真的完成了一步步的結構性替代,美國發動的貿易戰,反而成了大陸加速擺脫對單一市場路徑倚賴的催化劑。
可以說,中國大陸和東協、拉美、非洲建成了外貿朋友圈,從合建鐵路碼頭,到輸出電動車及太陽能板等科技產品,關係愈來愈「鐵」,甚至許多新興技術毫不遲疑採用了大陸的標準——大陸正在定義世界的新規則。
西方輿論:中國正在贏得貿易戰
或許這正是為何,美國智庫企業研究所(AEI)的常駐學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教授布蘭茲(Hal Brands)會在10月19日發文指出,大陸已經贏得了這場川普想要的貿易戰。
也更難怪10月23日,英國《經濟學人》網站連刊兩篇文章,斷言大陸正在贏得這場和美國的貿易戰。
《經濟學人》一篇題為《為什麼大陸正在贏得貿易戰》的文章說,當川普重返白宮時,他的對華貿易立場非常明確:提升關稅、加大高科技貿易管制。但是,半年多過去了,大陸反而表現得比美國更加游刃有餘。
原因有三:其一,大陸成功抵禦了美國的施壓,並在反制過程中展現出精準策略與主動權,令美方屢屢退讓。外界甚至戲稱此為「TACO」(Trump Always Chickens Out,川普總是退縮)。
然而,更深層的關鍵,在於大陸自身的實力基礎、周全靈活的應戰準備。總是聲稱大陸經濟即將崩潰的人,可能會難以理解,為何2025年以來A股大漲34%,漲幅還是標普500指數的兩倍?
其二原因,大陸應對美國的反制手段日益成熟且精準。
當美國對大陸集裝箱船舶停靠美國將徵收港口費之際,大陸迅速對美國港口祭出對等措施。大陸還計畫對杜邦、Google、輝達(NVIDIA)與高通等美國企業展開反壟斷調查,同時暫停採購美國大豆——這項舉措直接衝擊川普核心支持群體,亦即中西部農民。

全球貿易新格局,超越關稅對抗
其三原因,這場貿易戰非但未削弱大陸,反而激發起大陸的韌性。
儘管大陸面臨房地產低迷、消費疲軟與產能過剩等內部挑戰,但對多數大陸人而言,川普的「霸凌」行徑,恰恰激發民族主義,凸顯了自主研發的迫切性,於是進一步凝聚了轉型升級的共識。
與其說大陸「贏得」貿易戰,不如說全球貿易已經超越單純的關稅對抗。大陸憑藉著供應鏈韌性、市場多元化布局與技術躍升,在關稅風暴中開闢新航道。
儘管未來挑戰仍存,但是這輪出口的強勢增長,無疑是對「中美脫鉤」論調最有力的回應,卻也預示著全球經濟新格局變得更為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