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幸福、家庭和睦,孩子才會幸福地成長
媽媽對孩子說「媽媽愛你唷!」與其這樣說,其實說「媽媽好幸福!」,更會讓孩子感受到強大的幸福感。當然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一定要對孩子說無數次「我愛你」,然而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甚至上了國中,父母若表現出的是「我奉獻了自己的人生來好好養育你」這種感覺的話,孩子們就會感到有負擔。唯有孩子感受到媽媽的人生是幸福的,而且媽媽也那樣述說自己的人生,這樣孩子自己才會想變得幸福。
最近我正在思考人生剩下的三分之一要怎麼過,而陷入許多想法,我想以「幫助我的家人和周邊的人能更加成長的指引教練」這麼過生活,這是我的期望與願望。所以在五年前我也取得了指引教練KPC(Korea Professional Coach)證照,不斷地指引、幫助需要的人,並朝這個領域努力學習。
學完指引教練的課程後,我發現當我內心產生糾結、想要解決某件事的時候,也能很順利地解決自己的問題,因為自己也成為了自己的指引教練,最大的改變就是什麼事該採取什麼行動,這個想法變得更明確。最初成為教練的動機,是希望在養育孩子和工作之間能夠平衡,但現在我希望將教練的專業更擴大,因為教練的工作不僅能幫助我成長,反而也能幫助我周圍的人,讓他們也一併成長,這樣的話會更有意義和價值。
透過自我指引的力量,培養解決問題能力
我相信育兒之路一定會累積許多壓力,有時候也會和孩子們爭吵、大聲咆哮、斥責,不知不覺對孩子嘮叨碎念。但是孩子們聽完嘮叨後,會自動自發的主動學習嗎?一定要他們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才會主動行動,因此培養孩子自動自發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媽媽在與孩子發生爭執的時候,一定要適度的調適自身壓力,有些人和朋友見面喝茶聊天就可以消除壓力,但我反而相反,我得利用自我指引的方式,讓心情平靜下來。自我指引就是當自己的教練,對自己提問並回答,可以打開電腦寫在文書處理軟體或是記事本上,並在第一行寫下最想解決的問題,接下來寫下產生和那問題有關聯的問題。萬一和孩子針對重要的決定意見不合爭吵的話,可以試試寫出下列的問題。
「對雙方都好的決定是什麼?」
「真正為了孩子的決定是什麼?」
「是什麼導致現在這樣的情況?」
「在這情況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
「在這情況下孩子認為最重要的是什麼?」
「雙方的距離能變短嗎?可以的話有怎樣的方法呢?」
「假如無法使雙方的距離變短,有什麼方案可行的呢?」
「最終對孩子、媽媽兩人最理想的結果會是什麼?」
「如果我回到我孩子的年紀,那我會是怎樣的立場?」
「假如不是我的孩子,而是鄰家的孩子會怎樣給他建議呢?」
就這樣把在腦海中浮現的所有問題,在電腦面前將它逐一打下來,然後思考並寫下答案。這樣做了某種程度的問題和回答後,內心就能更安定、變得更加理性,也能產生更客觀性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每次與孩子的意見不同時,與其在他面前大聲咆哮,不如稍微給彼此時間,列出問題好好思考,透過這樣的自我指引方式,就能讓情況變得更加緩和,也能順利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媽媽若是感情起伏太大,就無法給予孩子良好的影響,雖然媽媽無法總是開心的,不過媽媽必須展現出安定的面貌,這樣對孩子的情緒、對孩子和媽媽的關係會有正面的影響。要是媽媽幸福孩子也會幸福,媽媽憂鬱的話也會確實地傳達給孩子,孩子便會感受到憂鬱的心情。
除此之外,和家人關係不好的話,也會為孩子帶來不好的影響,特別是夫妻間的關係,夫妻關係和睦、媽媽要幸福,才能讓孩子也幸福地成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地成長的話,首先要先思考看看「該怎麼做我才會幸福」吧!
家庭和睦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舉例來說,當遇到爭執時,孩子會怎麼解決呢?我聽說最近小學裡動手打架的孩子人數正在增加,其實在和睦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若遇到爭執會學習用言語,充分說明自身的意見來說服對方。那些無法用自身言語說服對方的孩子,又或是感覺到自身被無視的孩子,他們就很容易使用暴力解決問題,所以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很重要。
Point!透過問問題,引導想出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練媽媽一定要每天試著與孩子對話,透過提問的方式引導他想出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許當下孩子回答不出來,但在往後也有可能會獨自思考。累積這樣的經驗來訓練的話,孩子成長的同時若遇到糾結的情況下,他便能主動做出自我指引,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本文節錄自:《1天10分鐘!神奇の教練媽媽教養術:拒絕親子間的情緒勒索,用「提問」取代「嘮叨」的引導式教養法》一書,鄭銀慶著,魏汝安譯,橙實文化出版。
圖片來源:pakuta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