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活動報名 免費活動報名 優人神鼓劉若瑀的文化外交之旅

開南新使命!日治時期百年老校如何成為新世代人才搖籃?

王筱慈
user

王筱慈

2025-10-30

瀏覽數 450+

開南大學董志長顏志光,張智傑攝影。
開南大學董志長顏志光,張智傑攝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在台北市中正區一隅,古典建築矗立於鬧中取靜的街區,金色校徽在陽光下閃耀。穿梭於立法院與行政院第二合署之間,這座看似低調的校園,卻承載著超過一世紀的台灣教育記憶。這裡是開南商工,一所誕生於日治時期、以「開拓南洋」為名的職業學校。而從這所學校發展出的開南大學,如今則在桃園航空城旁邊,以國際化為方向,延續著開南人百年不斷的教育使命。

從南洋夢想到台灣人才啟航的百年歷史! 

開南創立於1917年,是台灣最早開放給台灣人入學的學校之一。當時的日本總督府為了培養「在地精英」,希望台灣青年能學成後協助帝國向東南亞拓展,因此命名為「開南」意即開拓南洋。

開南大學董事長顏志光回顧創校初衷時說:「那時候的教育目標非常前瞻。學生至少要具備兩到三種語言能力,例如日語、中文、馬來文等,同時要強健體魄、具備紀律與責任感。這些理念放到今天,仍與我們倡導的雙語教育、全人發展一脈相承。」

這種跨文化、多語言、兼重體育與品格的訓練,使開南畢業生長期在政府禮賓、飯店服務與工程建設領域中表現突出,也奠定了學校「務實、紀律、國際」的教育基因。

開南大學空運管理系學生,張智傑攝。

開南大學空運管理系學生,張智傑攝。
1945年日本戰敗後,許多日治時期受教的台籍校友自發成立董事會,接手經營學校。「我們開南是少數由校友延續下來的學校。」顏志光強調,「他們對學校的精神與DNA非常熟悉,也特別珍惜,這讓開南能在時代更迭中維持初衷。」

這種「校友治校」的辦學模式,既保留了開南的傳統,也讓董事會在支持專業的同時,給校長與師資高度的自治空間。顏志光笑稱:「我們董事會成員幾乎都是企業家,很忙於本業。我們最重視的是學校自治,讓校長主導,董事會負責把資產管理好、財務穩定就好。」

然而隨著少子化浪潮來襲,即使擁有百年基礎的開南,也不得不面對轉型的壓力。

應對少子化戰略:商工開設長照和雙學位課程,大學國際化招生 

目前的開南商工保留了餐飲、機電、汽車與廣告設計等核心科系,更配合台北市政府開設長照科與附設日間照顧中心,讓學生能直接在校內進行實務實習。

「我們是北北基地區第一個設立日照中心的學校。」顏志光說,「學生可以邊學邊實作,這就是產學合一的精神。」

此外,開南商工更規劃「雙學制課程」,讓學生能在台灣學兩年、再赴海外兩年,取得雙學位。課程中包含自動化手臂、AI與機電整合等技術訓練,甚至吸引建中、北一女等名校學生報名。「我們的自動手臂課幾乎是秒殺課,連台北美國學校的學生都來上。」他笑說。

1990年代,開南董事會決定在桃園設立開南大學,打造「一條龍教育體系」。如今校園廣闊、綠意盎然,距離桃園機場僅十多分鐘車程。顏志光指出:「開南大學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周邊有航空、科技與中小企業產業鏈。我們要結合區域產業,培養具實務與國際能力的人才。」

一次帶走25吋+20吋行李箱!遠見雙箱豪華方案$3,980帶走,立即訂閱>>

面對少子化衝擊,他提出關鍵策略:國際化招生。

「台灣學費便宜、生活安全,對外籍學生很有吸引力。」顏志光分析。「目前我們外籍生約1,300人,占學生總數兩成,未來希望達到40%。」開南大學與日本關係深厚,擁有近50所姊妹校,每年安排學生赴日交換。除了日本生之外,越南與泰國學生也是招生重點。

開南大學校內國際生多來自日本、越南和泰國。張智傑攝。

開南大學校內國際生多來自日本、越南和泰國。張智傑攝。

與觀光雙核心,半導體人才不缺席!教育企業化讓學校永續經營 

在學科設計上,開南並非僅以文科見長。校方與產業合作開設「AI與半導體管理專班」,培養半導體產業的行政與策略人才。顏志光說:「我們不一定要做工程師,但要培養能在半導體公司運作的後勤與管理人員。」

另一方面,開南大學的觀光與餐飲學院則被譽為「北開南、南高餐」。因董事會成員多為飯店與觀光產業翹楚,包括福華、老爺、凱撒與雀客旅店等,讓學生能直接進入業界實習與就業。「我們希望學生一畢業就能到集團上班。」他說。

校方也與日本飯店業簽訂產學合作協議,提供海外實習機會,打造「國際飯店實務學程」。

對於教育政策,顏志光直言:「現在的法規把學校都綁死了。私校不能盈利、又沒有補助,怎麼永續?」他認為,應該讓私立學校轉型為「社會企業」,自負盈虧、有效運營。

開南大學董志長顏志光,張智傑攝影。

開南大學董志長顏志光,張智傑攝影。

「學校不應只是非營利機構,而是要能自我循環的社會企業。政府應把資源集中在弱勢族群與公立學校,讓私校自由競爭。經營得好,就讓市場肯定。」

他進一步指出,泰國的私校由經濟部管理、可上市櫃,「這樣不但鬆綁活絡,也讓教育變成出口產業。」他期待台灣能效法,把教育視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像加拿大、澳洲都把教育當作外銷資產,我們也該讓外國學生願意來台灣留學、消費,形成新經濟循環。」

走過108年的歲月,開南從日治時期的「南洋學堂」,成為今日培育雙語、AI與觀光專才的現代學府。從中正區到桃園,從傳統職校到國際大學,一條教育傳承的軸線始終未斷。

「接任董事長真的很辛苦,但也很值得。」顏志光語帶堅定地說,「我們要讓開南繼續傳承,不只是學校的生存,更是教育理念的延續。」如今的開南,不只是歷史的象徵,更是一個連結過去與未來、台灣與世界的教育節點。

你可能也喜歡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數位專題

勇往職前 躍競搶手人才起手式

當AI以超乎想像的速度趕上人類的腳步,掀起一波職涯新革命,我們必須思考:大學學什麼對未來工作才加分?作為多數學子邁向職場前的最後一哩路,高等教育有責任培養學子的競爭力,一起剖析未來人才關鍵實力。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