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職業生涯大半是在做創業家。當我在環球影業、EMI唱片、索尼三家企業擔任高階主管「打工」時,也是扮演內部創業家的角色,從公司內部進行顛覆,而不是等著外力迫使公司改變。
一九九○年代中期,我在環球影業的任務是研究新興的網際網路,用它來行銷電影、販售音樂、預定主題樂園度假活動,創造新的收益。在二○○○年代初,我成為EMI唱片的部門總裁,那時有兩個艱巨任務:一是對抗Napster與其追隨者帶來的網路盜版音樂風潮,二是把公司的收入來源移轉到數位下載與串流服務。之後,一向都是創新領導者的索尼聘請我為公司所有部門,包括音樂、電影、錄影帶、書籍、個人電子產品、遊戲機、電視、電腦,打造一個數位生態系統。
如果能被充分授權,內部創業家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既能有新創事業的速度與靈活度,還有跨國企業財務與行銷上的後盾,能夠選擇自己的團隊(這對建立成功事業至關重要),還能用高薪聘到世界上最優秀的人才。在企業工作時期,我經常成立新部門以抓住新興的市場機會。有時候,我們能影響公司的整體文化;有時候,則被當做染上伊波拉病毒的拖油瓶。
三家企業的工作經驗,讓我在大顛覆時代成為主流產業的一份子。自一九九○年代起,環球影業六度易主,EMI唱片被私募股權公司以破紀錄的四十七億美元收購,四年後再度被分割出售。無法或不願追隨數位潮流的索尼,二○○○年公司市值一千億美元,二○一二年只剩一百八十億美元,暴跌將近九成。我既是勝利者,也是失敗者。我曾經成功顛覆被IBM、微軟、蘋果與Google主宰的市場,也曾被兩個住宿舍的大學生顛覆。企業裡的學習與我在經營新創事業上的學習,對本書的影響不分上下。事實上,企業員工已經無法不具備創業家精神。漸進式創新就像走在流沙上:它讓你很忙,但沒法讓你走太遠。想建立顛覆型組織,必須要灌入每個二十一世紀成功企業的基因。
我最喜歡的詮釋之一,就是「安全感消磨鬥志」。多數人都不願意冒著失去既有事物的風險,來追求更美好的事物。許多專業人士,包括大多數我認識的中年律師,對現有的工作感到倦怠,但又捨不得離開穩定的薪水與規律舒適的生活。因此,我們常把物質生活比喻為牢籠,絕非偶然。做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愈久,你會賺到愈多錢,也就愈不可能拋下工作去追求夢想。事實上,你永遠有選擇權。問問自己,你究竟要為一個討厭的工作每週賣命四十個小時,還是每週花八十個小時做你熱愛的事情?
多數人從小就被教育所謂的「40/40人生規劃」。過去,人們普遍擁有穩定的工作與充足的退休金,每週工作四十小時,四十年後就可以安然退休。現在,是只有非強制性的401(K)退休計劃,甚至是沒有退休金的時代,「每週工作四十小時、工作四十年」再也不是成功方程式。二千三百萬名超過六十歲的美國人,被視為「財務保障不足」,三分之一的銀髮家庭是月光族,或處於負債狀態。最糟的是,如果一個人在單一公司或單一領域只學得有限的經驗,一旦這個領域過時後要怎麼辦?當你在怨嘆自己的「安穩」工作時,可能已經有人開始顛覆你的產業,讓它一步步走向衰亡。
根據統計,一九五四年的財星五百大企業至今只有七十一家還存活。在最大型、最成功的公司中,只有一四%的公司活得夠久,讓員工可以安然退休。由此可知,消磨鬥志的不是安全,誤以為安全才會。
本書檢視人們如何擁抱顛覆者的心態,並讓自己走上顛覆者的成功之路。方法可能是創立屬於自己的事業,為雇用自己的公司提供價值,重新自我塑造以轉換工作跑道。接下來我們將分析成功的顛覆者,如何從其他產業價值鏈的顛覆中發現新機會、找尋新想法,並洞悉何時應移轉主力、調整商業模式。最後,本書將探究幾個企業與社會組織被顛覆的方式,並預測現有價值鏈的哪些環節將在未來被顛覆。
根據《今日美國》(USA Today)報導,現今五○%的大學生想當創業家。除了學生外,無數的上班族也想要自己當老闆,開創屬於自己的小事業,或是賺更多的錢。數不清的新事業孵化器,在全美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一九八○年,全美只有寥寥十二個孵化器,現在已超過一千兩百個,而且每年還以一○%的速度增加。每當我在各地的孵化器巡迴演講,都會遇到第一次創業的人,渴望聽到我告訴他如何改造他的產業,並帶來建設性的改變。即使經濟不景氣,仍有許多美國人辭掉工作,只因為他們想要創造比薪水更多的意義。他們想要創造不同。
本書不只是寫給新事業創業家或是企業員工,也是寫給所有想要升遷、加薪,或是從生命中獲得更多成就感的人。
本文節錄:《不顛覆就淘汰》 一書/薩米特 Jay Samit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