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婚,可以;但要說服我、給我一個理由,不能籠統地說要尋找自我,不負責任說走就走!」一位四十出頭,在業界風以自信聞名的財務顧問,談起自己的婚姻問題,菸一根接一根抽。
「為什麼說我毀了她半輩子?」即使已簽字分手,任職於公務機關的莊先生對前妻的指控,仍無法釋懷:「共同生活三年,我沒外遇、沒打過她,家也都是我養,到底哪裡做錯?」
三十五歲、白髮叢生的洪先生則自嘲像忍者龜,承受妻子婚外情一年,仍挽不回對方求去之心。他緊抱兩歲兒子感慨萬千地說:「結婚六年後離婚,擁有這小傢伙總算沒有全軍覆沒。」
他們是現代社會一群人數迅速成長的男性族群,三十歲到四十五歲的年齡占多數,共同點是正在婚姻困境中掙扎圖存。
知名的婚姻輔導者施寄青曾指出,四十幾歲以下的女性,是第一代普遍受教育、可以養活自己、不必依附男性的一群,也是第一代可以對自己的身體和感情作主的一群,未來空間無限寬廣。
無所適從
然而,當愈來愈多女性勇於擺脫傳統「油麻菜籽」婚姻觀,當台灣離婚率躍居亞洲第一時,都也意謂著有史以來早已習慣父權社會的男性,首次必須在婚姻中承接嚴酷考驗。
無法從父親、祖父輩得到任何經驗傳承,面對這種新互動關係、新遊戲規則,「絕大部分男性難免手足無措、無所適從。」多位專家一致指出。
比起女性的敲鑼打鼓勇往直前,這些身受劇烈衝擊的第一代男性顯得既沉默又寂寞。
或許宥於男性自尊、或是受不鼓勵男性表達情緒的文化影響,許多人習於把種種傷痛、無奈、難解問號往肚裡吞。婚姻出現問題,排斥找諮商專家求助,離婚後更避免提起傷心過往。
「訴苦又沒有用,還是得靠自己慢慢恢復!」如今每天下班就匆匆趕去保母家接兒子的洪先生,面對同事關切詢問:「太太最近很忙?」仍堅持不肯透露已恢復單身。
社會的支持網路也不夠,相較於琳瑯滿目、專為女性讀者而寫的婚姻書籍,男性幾乎無書可讀;他們更難找到類似「晚晴協會」、「婦女展業中心」等讓女性相濡以沫、扶持成長的男性團體。
究竟,沉默背後,他們心裡真正的想法是什麼?面對這波女性勇於挑戰傳統婚姻角色的大潮流,為什麼這些首當其衝的男性顯得如此困惑,並難以調適和因應?
相較於女性愈來愈重視婚姻的裡子勝過面子,很多男性仍認為離婚代表失敗、甚至不道德。他們對維持家庭形式完整有信仰般的堅持,認為只要外殼仍在,內容即使千瘡百孔,總能慢慢修補。
統計數字更顯示兩性觀念的差距。「與其痛苦廝守,不如離婚得好?」內政部統計處去年所做的國民活狀況調查顯示,贊成這個論調的女性比男性高出十個百分點。
一位計程車司機直斥姐姐真傻,四十歲了還離婚,「現在嫁也沒人要,死了以後墓碑刻什麼?娘家真丟臉!」
丈夫不願分手
最近,一位和丈夫分居多年的知名女舞蹈家,在台離婚不得,逕行到美國法院片面申請離婚。對方獲悉後,立刻到國內法院提起國外離婚判決失效告訴,贏得勝訴。「他就是要拖住老婆,看誰的青春經得起耗。」熟悉女方的藝文界人士指出。
甚至本身有外遇的男性,大部分也反對離婚。台北地方法院家事法庭庭長林汝東發現,當太太手握丈夫外遇證據,請求法官判決離婚時,「很多丈夫墾求再三,不願分手」。
這樣的觀念歧異往往導致國人的離婚過程血淚交織,延宕經年,很少能在理性溝通、傷害最小的情形下分手。
隨著女性對婚姻品質的要求愈來愈高,另一個潛藏在很多男性心中的大疑惑是:為什麼妻子總有數不清的抱怨、不滿?為什麼太太就是不能像媽媽那樣無怨無悔付出?
任職於電腦公司的錢元量兩年前結束婚姻。他形容,結婚四年,前兩年小吵、後兩年大鬧,癥結在前妻嫌他不體貼,他覺得對方嬌生慣養又浪費,樣樣都想作主。
直到妹妹結婚,看著母親諄諄叮囑女兒:「好不容意培養妳讀那麼多書,結婚後絕不能放棄工作,自己有錢才有安全感,講話才有分量,不怕被先生欺負。」他方才領悟,這一代男性和女性所受的家庭教育差異那麼大。
後來他和男性友人聊起,發現媽媽幾乎很少對兒子說出真心話;任勞任怨背後,其實並不心甘情願。「難怪很多現代女性總想在婚姻裡面掌大權,媽媽這麼教,看母親的例子也看怕了。」他感慨地說。
不只母親會傳授經驗談,在資訊時代,媒體更大量提供女性各種訊息,例如:丈夫外遇怎麼處理?如何在婚姻中自我成長?或是各式問卷「妳的婚姻健康嗎?」……
女性價值觀搖擺
「很多資訊其實是婚姻生活的地雷。」一位已再婚的室內設計師認為,前妻就是太天真,對資訊囫圇吞棗,一下子認同男女有別,一下子又高舉女性主義大旗,善變得令他無從招架。
他認為,吸收新知固然能開拓女性視野,但媒體傳遞的往往是大量表象化的經驗談、條列式指引、甚至基本立場常相互矛盾,很容易造成誤導。
也有男性抱怨,常見女性把男女平等掛嘴邊,但她們即只願享受乎等權利,不願盡義務。
當公務員的莊先生舉例,一些妻子做家事時強調雙方平等,談到家用仍認為先生該負全責,甚至以用丈夫的錢為傲。「我們大概是有史以來壓力最大的男性;做好丈夫、好爸爸的責任比以前重,經濟重擔又不見得比以前輕!」他說。
前妻待遇、社會地位都比他高的洪先生也表示,他並不以此為恥,更願意承擔家務和照顧孩子的責任,但自認是新女性的前妻都嫌他沒出息,甚至對同事謊報他的學歷、薪水。
許多女性的價值觀或許仍搖擺不定,但普遍而言,現代女性的自我意識已日漸覺醒。
只要夫妻雙方建立共識,強烈的自我意識並不一定有礙婚姻的圓滿;問題在於,部分女性的自我意識在婚前一片混沌,都在婚姻生活的兩性互動中甦醒,心理建設不夠的男性難免無所適從。
「從前是小烏依人的老婆,現在都是張牙舞爪、啄了我滿身傷的老鷹。」一位經常在報上寫專欄的投資顧問黯然述說。他表示,五年前初婚時,不論大小事詢問妻子意見,她都答:「你決定就好!」這樣的模式固定下來後,太太依賴心日重,連工作都大半倚靠他的意見和人脈。
半年前,柔順的小妻子即突然提議分手,理由是再也受不了他的壓迫、凡事作主,她想獨立、建立自我。「她為什麼不早說呢?我可以試著改啊!一肩扛兩人的責任也很累!」他無奈表示。
承受同等磨難
澄清迷霧、增進瞭解,是拉近兩性觀念差距的第一步。仔細傾聽這第一批在婚姻中迎接劇烈衝撞的男性聲音,不難發現,他們的掙扎、痛苦並不亞於現代女性在開天闢地、尋找新出路時所承受的磨難。
然而,在大環境仍屬於傳統父權社會的架構下,許多男性還是難以跳出本位,客觀看待婚姻困境。
但他們都也指出一個值得深思的面向:有心想在平等基礎上架構新婚姻模式的女性,是否應儘量縮短自已在認知和實踐之間的差距?畢竟,只有女性走得更穩健,才能讓其後的男性有軌跡可循。
任職台北市社教館家庭協談中心、資深諮商專家王琇慧指出,現階段許多女性又想獨立,又放不掉傳統包袱,例如選擇伴侶時,仍受「婚姻斜坡」左右,要求男性的身高、收入、年紀都得比自已高。「這個階段的衝突、矛盾,對男性和女性都是過渡期,一定會過去。」她樂觀預測。
許多女性收入非常高,還是希望男性付帳,作家曹又方常愛說:「那張帳單非常輕,女性就是拿不起!」
或許,當女性能毫不猶豫拿起帳單,當她們在傳統和現代的拉踞間找到明確定位,愈來愈脆弱的現代婚姻才能立足於新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