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社企也能夠盈利 「社企大師」齊聚解析模式

社會投資國際論壇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user

遠見雜誌整合傳播部企劃製作

2015-10-22

瀏覽數 23,950+

社企也能夠盈利 「社企大師」齊聚解析模式
 

「社會企業」是現今改變社會的力量,其與傳統企業最大的不同,就是帶有公益性質的目標,結合社會創新思維並透過商業模式的運用,同時達成社會與經濟標的。許多成功的社會企業不僅能夠自給自足,甚至還有盈餘可以再投入,讓社會企業能夠永續經營。

舉辦國際論壇 各國學者專家齊聚

為了打造「社會企業生態圈支持系統」,讓更多有志青年願意投入社會企業發展,勞動部舉辦全國首場「社會投資國際論壇」,邀請許多國際重量級貴賓來臺,與國內產學界代表對話、分享社會投資及社會企業經營的經驗。勞動部透過導入社會投資新知,幫助社會企業注入資金活水,論壇吸引超過300人齊聚一堂,形塑出社會企業生態圈的新未來。

勞動力發展署署長劉佳鈞表示,「現今所需思考的社會問題與過去工業時代截然不同,藉由社會投資與社會創新,更能幫助因應迅速變遷的環境。勞動部自2002年起陸續推動『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以及『培力就業計畫』等就業促進方案,協助民間團體從事產業發展及地方復育等工作,部分單位已初具社會企業的形貌。未來仍將持續鼓勵民間團體轉型社會企業,透過商業模式達成永續經營。」

「社會投資國際論壇」匯聚國內外知名社會企業領域創辦人或專業人士,像是大誌投資總裁NigelKershaw、新加坡大學商學院亞洲社會企業及慈善事業中心(AVPN)資深訪問研究員Rob John、牛津大學Skoll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副執行長Daniela Papi等,透過現場對談思辨,為臺灣的社會企業帶來思維的改變。勞動部希望藉由活動連結國際網絡,並導引國內社會資本的挹注,支持更多臺灣社會企業家投入創業。

大誌投資總裁Nigel Kershaw:社會企業創造新資本主義

英國著名社會企業《BigIssue》(大誌)雜誌成立的大誌投資總裁Nigel Kershaw表示:「《Big Issue》至今投資3000萬英鎊(約新臺幣15億元)到330家社會企業及慈善團體,共幫助180萬人。社會投資不同於傳統投資只看金錢回報,而是同時看重金錢與社會利益,希望創造出『新資本主義』。在金融危機之後,社會投資已成為英國投資概念主流,一般投資回報是金錢,社會投資回報是改變社會,透過社會投資,能讓社會變的更好。 」

Nigel Kershaw提到數位媽媽的企劃,英國有120萬個單親媽媽沒辦法出去工作,這個案子教這些媽媽變成社群管理員,媒合他們和其他本地中小企業、慈善企業、社會企業,這些企業較有可能請不起全職的網站管理員,就讓這些媽媽被企業雇用進行網路平台的管理。改變了企業生態也改變了女性工作的生態。

他也舉例,曾經有一位街友瓊斯在街頭叫賣《Big Issue》,後來到《Big Issue》所投資專門教授更生人及街友的烹飪學校上課,畢業後再到《Big Issue》投資的餐廳工作,現在已成為知名餐廳主廚。

這就是社會企業獲利後再投入營運所發揮出的影響力,社會企業可以擁抱獲利,重點在於如何以有道德的方式獲益,以及該怎麼運用回饋於社會。

新加坡大學資深訪問研究員Rob John:社會企業生態圈要素,缺一不可

新加坡大學商學院亞洲社會企業及慈善事業中心資深訪問研究員Rob John,在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主導牛津公益基金。他表示社會企業有獨特的「生態系統生態學」,包含企業、資金供應以及中介組織等三大要項,所謂中介組織是促成資本與企業產生結合,而為在法規環境中順暢運行,政府的角色亦是不可或缺。唯有彼此相互合作,才能完善健全的生態體系。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他也指出社會企業的發展已非新鮮事,以英國而言,社會企業發展歷史甚至可以回推至百年前。社會企業目前正快速於各國擴張及發展,社會企業經營者需要學會面對取捨,常常變成公益後導致資金耗盡。對於社會企業該如何取得資金,Rob John則認為,除了從商業資本取得來源之外,群眾募資也是一個很好的來源。自2000年至今,英美也已發展出很多新興的金融工具,像是貸款、股權(Equity)、準股權(Quasi-equity)及社會影響力債券(Social Impact Bond)等方式,都可以協助社會企業籌措資金。

牛津大學Skoll 副執行長Daniela Papi:社會企業依然要有收益模式

PEPY教育發展組織創辦人、牛津大學Skoll社會企業研究中心副執行長DanielaPapi表示:「NGO(非政府組織)帶給社會很多的改變,許多青年受到啟發,也抱持著理想希望投身解決社會議題。然而為何很多新的創意會失敗?因為很多人試著去解決不了解的問題,例如從小富裕的紐約客,但卻想要解決非洲的問題,就會流於表面。因此我們明確宣言,除非你可以很確切了解問題和環境,才會獲得融資,但是如果你不適合,我們仍會建議另外一個體驗學習的方案,幫助你到當地深入了解如何協助。」

亞洲公益創投網主席Ken Ito:推動社會影響力債券發行

亞洲公益創投網(AVPN)主席Ken Ito,曾擔任社會創投夥伴的合夥人,並運用公益創投基金支持社會企業家。他表示:「日本和臺灣一樣,人口減少帶來政府財政困難,所以政府鼓勵公共利益企業(Public Interest Entity),並給予法律定位。從福島海嘯後就可以看出,非營利實體是日本公民社會的重要角色。醫療機構、非營利組織、基金會等所佔比率超過80%,其收入來源,來自政府合約的營收約38.7%,而且日本的企業捐助高達50%,遠比英國的5%為高,獨特的資源分配讓社會企業影響力日增。」

Ken Ito非常推崇採取「社會影響力債券」作為社會投資的工具。藉由民間、政府資金,發揮社會影響力,提高公共服務的生產力,並加速公共服務創新。社會影響力債券的結構包含有政府、社會投資者、服務提供者、中介組織及評鑑方等,由中介組織串聯起彼此間的夥伴關係,促使債券順利運行。目前世界各國已陸續實施了40多筆的社會影響力債券,臺灣未來或許也可以嘗試。

香港社會企業總會副會長Timothy Ma:社會企業與社會投資密不可分

香港社會企業總會副會長Timothy Ma曾獲2009年東亞區最佳社會企業家獎。他認為:「社會投資是向社會企業提供資金,而且明確的期望能夠有社會上與財務上的收益。由於許多國家公共資金都面臨壓力,社會企業需要靠社會投資才能存續,有的投資者願意貢獻公益,有的要求回報,因此社會企業還是要有財務回報的能力。」社會企業如何尋求資源? Timothy Ma提到,社會企業必須要瞭解社會投資的趨勢,瞭解企業為何投資社會企業責任,與企業成為夥伴關係、經常更新資訊及允許參與、擬定計畫時間表,才能與市場接軌。

泰國 Change Fusion 創辦人Sunit Shrestha:五大類社會投資各有益處

Change Fusion是個催化社會創新的非營利組織,創辦人Sunit Shrestha曾管理數個社會創新計畫。Sunit Shrestha說:「社會投資有五大類,包括慈善事業、公益創投、影響力投資、社會責任投資、一般投資,這是從社會利益至上到利潤至上的排列,每個社會投資都有自己的優勢,並非只有慈善的比較好,一般投資就不好,像是財務優先的投資會幫助社會企業尋求利潤點,也是社會企業經營重要的一環。」Sunit Shrestha舉出許多商業合作模式,像是「社會創投夥伴─東京分部」(Social Venture PartnersTOKYO)為例,是採取連鎖加盟的社會投資俱樂部模式,80名夥伴各投資美金1000元(約新台幣3.1萬元),做為新創公司的社會創投資金,除了金錢資助,也提供網絡交流與輔導,現在在東京、首爾、曼谷、新加坡都成立分部,不僅是為了效益,也是幫助輔導社會企業。

改變社會的永續力量

社會企業熱潮在全球風起雲湧,臺灣近來更有以社會企業為主的創業趨勢。結合了「創造利益」與「滿足公益」雙重目標的社會企業,是現代人實踐理想的途徑之一,然而追逐理念的同時,仍需釐清所欲解決的社會問題本質,強化經營社會企業的體質,方能永續經營,持續創造社會影響力。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