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復耕台灣五穀雜糧 博士種田照樣精采

吃安心美味3〉十八麥

陳承璋
user

陳承璋

2017-04-19

瀏覽數 13,700+

復耕台灣五穀雜糧 博士種田照樣精采
 

本文出自食農教育動起來 認真學吃飯

1985年生,皮膚黝黑,臉上輪廓有點嬰兒肥,戴上一副圓形細框眼鏡的馬聿安,在一片油綠的小麥田裡穿梭,邊說:「在田裡是不是很開心?我真的沒辦法想像我坐在辦公室裡的樣子,」才剛說完,就在一處灌溉溝渠旁興奮指認:「這是我沒多久之前看到的,薏仁的老種,真的很大很漂亮!」他捧著一顆顆渾圓、帶著珍珠般光澤的薏仁,像個野慣的小孩。

麵粉貴逾四倍 媲美日本高級品 

他所創辦的十八麥位在台中大甲,2013年創立,品牌成立短短三年,成功復耕台灣小麥30公頃,每年可產100公噸麥粉;因為堅持有多少訂單就磨多少粉,比起進口麥粉新鮮許多,充分表現麥味,品牌因此快速竄紅,贏得高附加價值。

普通的進口麵粉,一包22公斤賣台幣500元,他的麵粉可賣到1900多元,足足貴了四倍以上,媲美日本高級麵粉。

也因為他種的小麥蛋白質含量較高,能讓啤酒泡沫維持較久,受到台灣知名精釀啤酒品牌「啤酒頭」青睞,還在成分表裡,特別標記「十八麥小麥」。「本來說要跟我聯名,但最後寫在成分表裡,就是囂張啊!」他一臉得意。

會如此滿臉春風不是沒有原因,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所博士班畢業的他,2009年拿家裡留下的九厘地種水稻,因為自身專業所學,很快上手,初出茅廬就拿了兩次大甲區稻米競賽第一名,更自創品牌「九厘米」。

「很沒挑戰性,種到最後又無聊!」他站在自己的實驗田裡,邊撫著實驗性的大麥邊說,現在稻米又競爭,附加價值太低。2011年,他遂展開研究,打算復耕小麥。

也因台灣飲食西化,吃米的人愈來愈少,吃小麥食品的人不斷攀高,「我常到處演講,問台下米食有哪些,只能講出兩三種,但是小麥大家反應就熱絡,就連雞排要炸,也是裹麵粉,」馬聿安指出,用量那麼大,但台灣99%的小麥都仰賴進口,種小麥很容易能做出差異化。

「小麥比起水稻好種,」他說,小麥的生長很「野性」,沒有想像那麼難種。

實際上,很多人都以為小麥是溫帶植物,在亞熱帶的台灣很難種得起來;但回顧台灣種植小麥的歷史,早在日治時期,就曾大規模種植小麥,面積一度達到兩萬公頃。

馬聿安曾翻遍日據時期耕種小麥的資料,了解小麥種植密度、深度,如何種才能長得最好。最後,他選擇以「台中選二號」小麥品種為主力。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為何小麥愈來愈少人種?他解釋,是因為種出來的小麥沒有「出海口」,稻米至少政府還會收購,種出來不怕沒人買。麥粉若沒人行銷,沒有強力價值支撐,更沒辦法贏過進口麵粉的低價競爭。

這些銷售問題,馬聿安在種小麥之前就已認知,因此成立品牌後,他積極行銷,先打響名氣。「很多人會以為,台灣品種小麥磨的麥粉筋性很低,但我們用的台中選二號,筋性高,絕對有信心,試吃就知道!」

沒有最狂,只有更狂,前年為了拉生意,他與做麵包的朋友,開著車子環台,進行「台灣小麥野台」在各地拿著大聲公,邊烤麵包邊叫賣,甚至免費請人試吃,感受台灣小麥麵粉的厲害。

他更舉辦「採收小麥花」活動,邀請採用十八麥麵粉的麵包師傅帶著自己的客人到田裡採收小麥。

行銷有噱頭,產品還是要好。

十八麥粉賣的好,除了本土的較新鮮外,為了磨出好麥粉,他研究文獻,到處奔走,從美國研究到日本、歐洲,終於找到最傳統的磨麥方式,再自己改造買來的磨製機器,保留較多麩皮與胚芽,讓麥粉吃起來麥味更香。手工麵包坊老闆李淑瑜指出,用十八麥的全麥麵粉,做出來的麵包很香。

從品質到行銷,知名度打開了,出海口有了。為了應付日益增加的需求量,他到處找周遭的農民契作,說服他們一起加入種小麥的行列,原本大家都抱著懷疑態度,但最後全都改觀,馬聿安也協助他們提升產值。

「小麥很好種,原本他們都要巡田,但種了小麥,還有人跟我說兩週沒去巡田了,金贏金贏!(台語:很閒)」馬聿安拿起自己做的薏仁磅蛋糕邊吃邊笑,蛋糕差點要從嘴裡噴出來。

影響力逐漸擴大,現在十八麥的小麥田,從大甲開始,已擴大到周邊鄉鎮大雅、苑裡,復耕小麥的收穫頗豐。野心還不只如此,馬聿安把眼光放遠,打算復耕所有五穀雜糧。在他家的後院,已經種了一排燕麥;實驗田裡的大麥,也種得鬱鬱蔥蔥,已經結穗;而沒多久之前找到的薏仁老種,也不斷收集種子,準備拿來試種。

最近,他甚至跑到宜蘭,幫農家耕種黑豆老種。「他們那邊的稻米也很競爭啊!如果黑豆能復耕,一定能比較好過,」馬聿安如此期盼。

會願意大老遠跑到宜蘭幫忙,馬聿安的理由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台灣必須搶回自己的食物自主權。「台灣糧食自給率偏低,國人本土意識又不夠,這樣很危險。大家都提倡愛國,但不能光說不做,我就是在實踐,希望五穀雜糧的本土貨能愈來愈多!」他說得義憤填膺,眼中有股革命的烈火。

誰說博士種田是浪費國家資源?馬聿安運用所學專業,成功復耕各式五穀雜糧,幫助農人擺脫低價競爭,提升農業價值,證明了博士也能走出一條不一樣的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