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全球化速度有兩大指標,一個是國際貿易量,另一個是跨國投資量。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指出,1980年代到2008年金融危機前,國際貿易量都是持續增加;金融危機後,雖然逐漸復甦,但仍沒有回復危機之前的量,證明全球化已經減速。雖然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國際貿仍持續增加,但中國已經減速。
跨國資本流動,說的也是同一套。2008年前,跨國投資是逐步成長;但風暴後至今,仍沒恢復2007年的投資金額,投資變少、也變慢。
所以,如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00年到2003年的國際貿易數字,來預測未來走勢,就會誤判。因為2008年至今,國際貿易金額已大幅趨緩。
全球化速度放緩 受政治影響最大
全球化速度放慢,是因為政治,還是經濟?肯定是在政治。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發表的各國關稅措施,2010年到2016年間,各國關稅措施增加了四倍,導致自由貿易變慢。
這些國家為什麼限制全球化?
八大工業國的領導人面臨國內經濟不振的壓力時,往往將原因推給全球化,導至歐美各國開始出現民粹主義。
民粹,來自於全球化造成的經濟問題。《21世紀資本論》書中有張圖表:美國收入最高前10%的人,占全國總收入的比例節節高升,2010年時已占將近一半,反應貧富差距日益加劇。
接著看美國製造業就業狀況。60年代,超過1/4的美國人在製造業工作,現在卻不到1/10,少了很多工作機會。
儘管工作機會減少的原因不明,但真正的原因不重要,「大家認為的原因」才重要。
全球化紛擾 亞洲相對樂觀
許多美國人都認為,因為全球化,墨西哥和中國搶走了美國人的工作。當他們這樣想,就更容易反對全球化。
而貧富差距的後果之一,是政治兩極化,從這次美國大選就看得出來。
政治趨勢與經濟趨勢是並行的,當有經濟問題,政治問題也會變很嚴重。因為經濟不平等,所以必須限制全球化。
美國有兩派民族主義,右派民族主義的代表是川普,左派民族主義的代表是桑德斯(Bernie Sanders,曾參加民主黨黨內總統提名初選),他們都反對全球化、反TPP(跨太平洋伙伴協定)。「英國脫歐」的公投結果也令英國人吃驚,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反對全球化。
但我對亞洲全球化比較樂觀,因為亞洲全球化與歐美不同,一是有多元性,每個國家都參與其中,最大出口貿易與次大貿易伙伴每年都在變化。
其次,亞洲多數人都有受到全球化的好處。以菲律賓為例,國際貿易量雖小,但許多移工去新加坡和香港工作,親身參與了全球化。而且,歐美參與全球化的都是巨型企業,亞洲則有許多中小企業參與跨國投資。
企業應以行動支持全球化,不要把錢藏在國外,要公開倡議全球化的好處,並協助政策制定,讓未從全球化獲益者也有好處,全球化才能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