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豔陽下,台大側門聚集著快餐車二三兩兩,大氣系副教授徐光蓉走向其中一輛用紙餐盒的餐車;研究生洪志誠乾脆自備便當盒;動物醫生杜白的診所常常用太太購物用過的塑膠袋包裝物品;回國定居的李太太喜歡和附近一家乾洗店打交道,原因之一是這家店用紙袋套衣服而不用塑膠袋。
作家林清玄只買玻璃瓶裝的清涼飲料;作家孟東籬的書一律用再生紙;一位月刊編輯為了少用一個塑膠袋,曾在熙攘的人群車陣中,手捧半斤多重的葡萄柚,從四平街一路走回松江路辦公室。
他們都是所謂的「綠色消費者」,以購買「綠色產品」的實際行動,挽救愈來愈惡化的大地。
被奉為綠色消費經典之作的「綠色消費者」(The Green Consumer)一書,對綠色產品普下過詳細的定義,用比較精簡的語言來說,綠色消費者要遵守「三R」原則:減量(Reduce)、重覆使用(Reuse)和回收(Recycle)。
去年是地球日二十週年,風起雲湧的綠色行銷被「廣告時代」雜誌選為當年十大風雲事件之一。英美等國民眾環保意識普遍提升,再加上廠商源源不斷地開發出綠色產品,超市為綠色產品特闢專區,市面出現綠色產品專賣店,環保團體為產品評分、授予綠色標章,綠色消費確實顯得波瀾壯闊,蔚為風潮。
早期企業界認為消費者的綠色需求是找麻煩,現在倒認為反環保就是違反社會潮流,個個都想趕搭造班綠車。
綠色經濟體系
蓋洛普調查就顯示,九四%的美國人願意藉著綠色消費為地球環保盡一分心力,另一份調查也顯示,將近四成美國民眾自認是環境主義者,比自認是民主黨的人還多。
台灣的綠色消費相形下顯得寂靜而且不易察覺,許多人如果沒有人告知,常做了綠色消費而不自覺。同時,綠色消費的星星火花散布在各階層、各個生活層面,在存在與不存在之間,訴說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垃圾處理及資源回收)間的勢力消長。
綠色消費其實可說是一種綠色的經濟體系,生產、消費和分解者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理論上,生產者應該從減量、減毒、可分解著手,提供綠色產品;透過市場機能,消費者以購買或拒買行為和生產者互動,牽引綠色消費的發展;分解者則將可再利用的部分回收再生,不可回收的做適當的處理,形成經濟體系的循環。
英美地區由於各式各樣綠色產品像洪水般湧入商店,已經到了令人眼花撩亂的地步,當地環保團體和相關主管單位,只好對產品環保訴求標示予以限制,以免言過其實。但在台灣,綠色消費像剛剛冒出大地的嫩芽,在微風中輕顫。
無鉛汽油市場占有率已經高達二二%;全台灣一%的家庭用太陽能熱水器;永豐餘六年前生產兩百多噸文化再生紙,賣了四、五年才賣完,但單是去年一年,文化再生紙就銷售將近一千噸,預計未來市場可達一萬噸以上;東光紙器三年前開發出紙餐盒,價格由保麗龍的五、六倍降為二、三倍,現在年成長二五%,前景樂觀。
需要多一分勇氣
豐田汽車今年引進冷媒回收機,高雄環保媽媽立即有兩位成員轉而購買豐田汽車;義美食品突破傳統,創新地用紙盒包裝冰棒,廠長高志明估計,到日前為止至少少用五、六百萬個保麗龍盒。
跨國企業如飛利浦引進省電燈泡,安麗公司引進不含氟氯碳的家用品;市場領導者杜邦成功開發出氟氯碳替代品,3M把立可貼用的黏劑,由有機溶劑改為水基性溶劑等等,都在綠色消費體系中扮演要角。 綠色產品背後隱藏著綠色消費者跳動的身影。在綠色消費發展初期,消費者逆來順受的多,站起來「No」的少,而且獨善其身的多,能擴大影響力的少。
但是「綠色消費者」一書特別指出,綠色消費不是少數服從多數,只要一五%消費者改變消費習慣,生產者就無法漠視他們的存在。
義美食品曾經因為一位主婦反應義美西式喜餅禮盒中每片餅乾都單獨包裝,濫用塑膠袋,義美就從善如流,先改為兩片一包,現在還在研究引進防潮紙包裝。高雄環保媽媽去年成功地抵制區運會施放氣球,今年又向市長吳敦義建議市府所屬福利社,全面停止銷售鋁箔包和保麗龍包裝的產品。
音樂家葉樹涵常常拒拿塑膠袋,也常常遭到老闆怪異的眼光,面對大眾習以為常的「用後即丟」文化,連拒絕製造垃圾都需要多一分勇氣;葉樹涵曾經嘗試推動垃圾分類回收,雖然失敗,他還在等待時機成熟再次起義。
在主管支持下,企業不身就是綠色消費的養成所,惠普科技率先運用專業行銷技巧,在辦公室內推行紙回收,總經理黃河明並且向經銷商發出兩千封信,舉辦研討會,推廣惠普成功的經驗。惠普公關羅燕儂參與全程,現在成了「愈來愈綠」的消費者,買豆漿會自備盛具,把瓶瓶罐罐交給「外星寶寶」回收,已經是她和女兒每週例行公事,她的手帕交也響應搜集用過的塑膠袋,讓羅燕儂的先生杜白的動物診所再利用。
新眾電腦總經理林洽民大學時代就愛爬山,事業上獨當一面後,深知保護環境需要戰鬥,不能空口說白話,前年選舉年,他主動為主張環保的候選人向客戶推銷競選募款餐券,並邀請夏鑄九演講,至少為尤清拉到二十多張選票。
新眾辦公室一進門就是林洽民情商友人寫的對聯,把一般人朗朗上口的「青山常在,綠水常流」改為「要青山常在,願綠水常流」。因為林洽民發現單是「希望」是不夠的,還需要努力爭取才可以實現,「來橫聯想寫「我要活下去本」,林洽良笑著說。
當初離開嬌生公司想「做一些事情」的張振亞現在經營九家連鎖乾洗店,她的店已經成了舊衣、舊玩具回收中心,還率先回收塑膠衣架、把套衣服的塑膠袋改為牛皮再生紙袋,張振亞樂在其中,藉著這些實際作為,她已經把環保訊息成功地傳達出去。
有些時候,選擇綠色消費等於犧牲習以為常的便利與舒適,還要甘之如飴。
綠比不綠好
住在花蓮海濱的區紀復一下雨就拿盆子接水,一盆水要利用多次後才功成身退,他堅持不肯浪費資源,常拿海邊撿來的浮木生火。東海大學教授林俊義有車子也很少開,車子沒有冷氣,但他覺得「非常驕傲」;孟東籬在買不到肥皂絲的時候,自己動手把肥皂擦成絲再用,又把撿來的木板、被人砍掉丟在路邊的番石榴樹幹配上電線電燈,成為別具特色的燈具。
孟東籬卻說他的綠色消費大有「苦衷」,因為環境破壞得太厲害,個人很難搶救地球,但不做又不行,只好抱著做多少算多少的心理,勉強自己來做;他因此自比是聖經中的約拿,上帝要約拿去拯救罪人,約拿不願意,就乘船逃跑,沒想到船翻了,他進了魚腹,魚腹裡又濕又冷,約拿只好聽上帝的話,這才脫身魚腹。
綠色消費體系中,生產者和個人、企業消費者建立可以互利共生的架構之後,這條綠色的路應該能愈走愈寬廣。
林俊義從困境中看出希望,他指出雖然綠色消費商業色彩濃厚,卻是「激進的環保運動者縱然不喜歡,也要加以縱容的」(因為沒有真正對環境無害的產品,減少消費才是上策)。如能善加引導,消費者可以透過綠色消費過程認識環保,進而發展出環保理念,甚至成為環保鬥士,才能解救環境極度破壞的台灣。
林清玄從個人經驗強調,環保要從心做起,心裡有愛護環境的念頭,自然會做環保,而且一旦變成生活的態度,就不怕流於短暫的追逐風尚。
綠色消費這條綠路會以什麼速度走下去、走向何方?台灣消費者未來會有多綠?還是個未知數,無論如何,綠色有各種不同層次的綠,綠總比不綠好,剛剛萌芽的綠色消費應該是落實到生活層次,保護台灣環境的起點。
綠色小辭典
綠色消費者在消費時儘量購買「綠色產品」,也就是符合以下原則的產品:
.對人和動物無害。
.在製造、使用和垃圾處理過程中,不致破壞環境。
.在製造、使用和垃圾處理過程中,不會浪費過多能源或資源。
.不因為過度包裝或是便用壽命過短,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不做動物實驗,也不會殘害到動物。
.不以瀕臨絕種的動物或自然環境(註:如象牙、鐘乳石)為材料。
.理想的綠色產品不應該讓消費者付出較高代價,卻得到品質或營養較差的產品,或是造成消費者的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