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碇國小成立於1904年,是一所擁有悠久校史的學校,到現在都還能夠看到三代校友同堂的畫面。最早在日治時期被稱為「深坑公學校石碇分校」,1968年才改稱為「臺北縣石碇鄉石碇國民小學」。石碇國小歷經日本殖民與改朝換代,歲月遺留下的人文資產與自然資源極為豐富,加上結合在地文化,成為「學校社區化,社區學校化」的代表,更更連續幾年獲頒教育部特色學校特優、新北之星、新北市文化形塑卓越學校、Innoschool全國學校創新經營,以及創意教學優等等諸多獎項。
結合茶道兼古道
發展在地特色
石碇好山好水,有香醇甘甜,受到英國女王稱讚的東方美人茶,也有風景優美的淡蘭古道。位於淡蘭古道旁的石碇國小,不斷結合在地特色文化,推動茶道與古道課程,就是這種融合在地文化的「茶與道」,培養學生學習茶道、茶舞以及陶藝等才藝,並在社區舉辦活動,如美人茶節或文化節時,安排主動參與導覽和表演,融入在地文化,讓學生能學習多項生活中的藝術和技能,獲得在地居民一致的讚賞。
石碇在清朝開發早期,由於當地氣候正適宜茶葉的生長,使得石碇與文山同時並列為臺灣東北丘陵的重要茶葉產地。加上地理位置正處於「淡蘭古道」的交通樞紐上,占據水路交通之重心,因此很快便發展成茶葉的主要集散地。石碇茶葉盛況臻於頂峰時,與新北市的汐止、新竹縣竹東同被列為當時臺灣三大茶市。現今的石碇依然是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的主要產地,具有成熟的蜜香與軟甜的滋味,也成為學生學習在地文化最佳的切入點。
U活石碇茶兼道
讓石碇走入世界
石碇國小校長李水德是「茶兼道」課程的推手,他表示:「東方美人茶擁有一心二葉的獨到特色,就像是石碇的文化一樣,從茶葉出發,發展出古道、茶文化等特色,在學校團隊共同努力下,最近幾年更結合雲端數位科技-Ultra Mobile行銷在地特色文化課程,所以推動的方案名稱就是『U活石碇茶兼道』,讓東方走進世界,讓世界看見淡蘭。」
進入石碇國小茶道教室,身穿紅色古裝的同學們靜靜地跪坐於桌旁,每一個優雅的動作,都能看出苦練的成果,一旁的司儀以中、英文交錯的介紹,彷彿置身盛唐長安、日本京都的風華,這就是石碇國小推動茶道的成果,每一位學生都是茶道的種子,開出典雅的花朵。
教務組長陳昭君老師說:「茶道精神不僅是在泡一壺好茶,更是待人接物、生活禮儀的最好訓練。學習茶道能夠提升專心程度,對於氣質也非常加分。許多學生家長都是製茶產業工作者,茶道隊也常在地方、外地表演,獲得家長們的認同。」
四年級茶道隊的周娜伃,是同學口中最會泡茶的高手。「我非常喜歡泡茶,每天在家裡都會泡茶給爸爸媽媽喝,覺得能夠學習茶道非常榮耀。雖然有時還要用英語介紹茶道,一開始很害怕,但是慢慢練習後就敢說出口了,每天泡茶是最快樂的事。」
五年級的盧琬姍學茶道快3年,「一開始覺得很好玩,後來大家都誇我變得有禮貌了,於是願意更深入學習茶道。平常會自己上網找資料,學校有很方便的雲端課程可以使用,也會和同學交流討論,希望自己的茶藝能夠更進步。」
動感採茶舞
從韓流變在地舞蹈
除了茶道課程,也有和茶相關的「採茶舞」。指導老師王美蘭是學校外聘的社團老師,她認為「跳舞能夠促進身心健康的發展,剛開始學習時,很多同學都喊累不想練習,於是自己改變方向,讓大家自由發揮,發現孩子們跳韓流舞蹈非常厲害,慢慢再導向採茶舞的學習,如今孩子們不但不喊累,一下課就急著放音樂開始舞動。」
黃紫綺是五年級的學生,她自認一開始不喜歡跳舞,如今卻是跳舞隊最搶眼的主角,「一開始本來想要學習陶藝,希望家中能擺放自己的作品。老師讓我每一種才藝都試試看,發現自己最愛的還是跳舞,尤其是熱舞散發汗水的感覺很好,成就感是別的都比不上的。」
淡蘭古道旁
上課走入歷史
「淡蘭古道」,是早期淡水廳(臺北)到噶瑪蘭(蘭陽)之間往來的道路,新北市沿著石碇溪岸重建「淡蘭古道」步道,起點為「淡蘭吊橋」,沿石碇溪到石碇老街,共約兩公里。位於石碇溪和烏塗溪交會的石碇老,更是昔日交通貿易中心,也是石碇國小的所在位置。
能夠生活在歷史之中,這可不是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上課時間見到老師帶著班上學生,往後山的古道漫步,沿途講述著臺灣的發展、石碇的歷史,這種結合生活、在地與深度的戶外教學,已經成石碇國小學生最愛的課程。
戶外教學課程
就像在旅行
在石碇國小服務十年的二年級導師廖婷怡說:「古道課程是由介紹在地特色出發,沿途看到的是自己的家鄉,還與臺灣歷史相連結,加上帶著學生出外行走,老師、學生上起課來都更有感覺,每次都能有新的收穫,也讓學生更貼近石碇。」
二甲的學生林益閎是當地廟公的孫子,對於在地文化有深刻瞭解:「我平時就很喜歡晚上去看螢火蟲,也會到河邊游泳,上課聽到老師的介紹,才發現連石頭都很有故事。」一旁的同學高瑜璇也說:「我最喜歡到戶外上課,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再熱都沒關係。」
電音三太子、戰鼓
學生釋放熱情
石碇國小正門前的「集順廟」,主祀保儀尊王,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廟前小廣場是昔日茶葉集散中心,國寶級民俗藝術大師李天祿早期也曾在此演出布袋戲。藉著地利之便,石碇國小也傳承許多臺灣文化的象徵,像是電音三太子及戰鼓隊。五年級導師陳柏成帶領著戰鼓隊四處表演,談到學戰鼓的好處,他說:「學習戰鼓能夠加強專注力,加上要仔細聆聽節奏,上課會更專注。學戰鼓的孩子雖然好動,但都具有擅於聆聽的特質,在課餘表現也都充滿自信。」
五年級的王家彥說:「表哥是舞獅隊的,我從小就好羨慕能夠在眾人面前表演,到了石碇國小有機會學習戰鼓,雖然打到手很痛,但是爸媽都很支持,還在家裡放了一個鼓讓我回家練習,每次打鼓都有釋放熱情的感。」同樣也參加三太子訓練的他,最喜歡陽光的活動,「一開始只是好玩,隨著越跳越好,受到師長們的肯定,就連下課都會迫不及待想要練習。」這位活潑的孩子,也是石碇國小的品德之星,備受師長嘉獎。
課程上雲端
校園隨處QR-Code
偏鄉學校最常面臨的資訊落差,在石碇國小完全沒有這種感受。校園裡無處不在的QR-Code,只要用手機一掃,就可以立刻進入雲端瞭解查詢,就是雲端在生活中的應用。比起許多高科技、高技術的設計,或許這並非最新科技,卻是最能夠與學習、生活結合的一面。
幫助課程上雲端的大功臣,是前後兩任教導主任廖金培及楊景元,現任教導楊主任認為:「茶道在石碇已經發展很久,現在利用網路資源,將成果放上雲端,像是把影片放在youtube、成立Google+等社群,再教導孩童們分組介紹名產、主題旅遊,最後製成電子書,再上傳到雲端,對於學生是很大的收穫。而且,偏鄉小學不會因為老師的流動而影響教學,雲端平台隨時都能夠看到教學成果,讓學習更連貫。」
學習茶兼道
國語、數學都進步
李水德說:「石碇國小將茶與道結合雲端,以在地全球化的理念,讓孩子在觀察、走讀、體驗與理解後,運用Ultra-mobile資訊科技轉化知識,共同攜手推動茶道與古道走上雲端,隨時能讓世界看見石碇國小的成果。」校長李水德感到欣慰的說,推動茶兼道課程後,石碇國小國語文檢測102年度只有41.6%精熟,到了103年度達75%精熟,超過新北市的平均值69%;數學也從33%通過,倍增到66%通過,一個好的教育方案,就能帶來全面性的成長。
唐代陸羽曾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雖然石碇國小的學生人數不多,但學校的課程與社團都很豐富,強調本土與現代文化並進,包括茶道、陶笛、電音三太子、戰鼓等,希望能將在地文化世代傳承下去。茶道與古道兼具靜態的心靈涵養與動態的走讀體驗,是推動全人教育,值得永續發展的特色課程。在推動之初,目標是帶著孩子喝好茶、養好品、走古道、知文化,如今用科技通產業的理念,結合家長與社區資源深耕在地文創,石碇國小的學生就如同一壺好茶,越陳越香濃,未來都能成為家鄉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