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法律系一直都是熱門明星科系,是眾人注目的焦點,更是就業的保證。但近年來,律師高考錄取率年年超過10%,產生數千名有執照卻未執業的流浪律師,使法律系畢業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與挑戰。
前法務部長、亞洲大學教授施茂林認為,雖然法律系的光環已不若以往,但法律系的所學,可以讓人在各行各業、生活上都終身受用。
「人生開門七件事,每件都跟法律有關,只是我們生活其中卻不自知,」他舉例,買東西、搭公車、等紅綠燈,都與法律脫不了關係。
此外,法律系畢業後考取律師執照,不一定要從事執業律師,許多企業會聘請有律師執照的畢業生擔任公司法務人員,不僅法學功力較為深厚,也有能力處理公司法律事務,待遇可能比律師還高,甚至還有健全的升遷管道。施茂林說,雖然流浪律師的問題短期內無法解決,「但可走的路並不是只有律師這一條。」
施茂林認為,法律的訓練,最重要的是邏輯思考的能力,強化歸納辯證的方法與思惟論述的技巧。觀察事情會較為機靈、敏銳,且更有系統地處理工作上的疑難雜症。因此法律人不一定要當律師、法官,還可以從政、當公務員、企業法務、人事、法律顧問、編輯等工作。
發展優勢
具系統分析及批判力,應用範圍廣
有些學生喜歡法律,但卻擔憂要背誦各種不同的法條而卻步。施茂林解釋,讀法律絕對不是死背法條,最重要是讀熟。當讀熟法律時,碰到特定事件,便能融會貫通地將法條用上。只要明確理解法律架構與系統,就會懂得該如何運用,「現在國家考試也提供法典參閱,如果不熟,即使有法條能參考也不一定能解答。」
由於考取律師執照的過程十分漫長,許多學生往往沒有毅力持續拚鬥下去。甫畢業就考取律師執照的施茂林建議:「讀法律最重要的是『學、問、思』。學會下苦功、懂得勇於提問、利用讀書會聚集同學思考,是能讓法律知識進步的重要關鍵。」想及早通過考試,可以找個跟法律有關的工作,半工半讀,利用時間學習;若只是成天窩在家裡讀書數十小時,就
像關在象牙塔內封閉自我,效率會愈來愈差。
而在太陽花學運後,年輕人對政治的參與感愈來愈高,也不再把政治當成「大人的事」,尤其2014年的九合一選舉,更興起一股青年參政的風潮。東吳大學政治系系主任黃秀端說,政治並不像學生所想的那般乏味,也讓政治系的未來發展普遍受到好評。
她說,例如12年國教、核四議題、食安政策問題等,都與日常有關。讀政治除了要探討時事發展外,也會探究民意傾向,了解人民在想什麼,並且關心其意見與態度,是非常有趣的研究內容。
政治系的所學,主要在於政治現象與行為,包含政治思想、比較政治、國際關係、行政政策四個領域。因為經常訓練思考、批判、溝通、分析的能力,加上政治系學生較豐富的國際視野,都是未來找工作上的最大優勢。
因此,政治系學生畢業後除了從事政治實務相關工作外,也可以往外交部、傳播媒體、金融業、公關公司、民調機構、非營利組織、公民老師等領域發展,未來的路線十分廣泛。
學長姐領路
亞洲大學財經法律系四年級 王政評
強調邏輯思考 學習過程激盪許多火花
Q1:為何選擇這個科系?
A1:我對參與政治、投入政治領袖這條路很有夢想,加上許多優秀的政治家都是讀法律出身,讓我更堅定要讀法律系的想法。雖然一開始接觸,覺得法律跟想像的不太一樣,但經過各種不同的邏輯推演與論證,我慢慢發現法律有趣的一面。
法律就是一門社會科學,法律的存在,能解決人類生活上的各種紛爭與問題,而這也符合我的期待與夢想,尤其是弱勢族群的照顧、社會資源的分配與教育城鄉差距等議題。
大學時,所受的訓練大多都是學術、理論方面的,唯有真正走入社會,才知民間的問題百態。透過幾次實習與輔選,我知道百姓的困苦,而要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最有效的便是選舉,直接為人民做最有益的事,便是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爭取權益
Q2:印象最深刻的課程是什麼?收穫是?
A2:「民事訴訟法」的課程令我印象深刻。法律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任何大小事都跳脫不了民法的規範,教授經常教導我們如何適當地運用民法。
比方說,當車禍發生時,該怎麼做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鄰居大聲喧嘩又該如何處理?因為對民事訴訟有更深的了解,遇到相似的問題時,便能夠做出正確的決定與處理方式,令我獲益良多。
教授會常引導我們研究各種不同的實際民事訴訟案例,從這些案例研討中,除了加深對事件的印象,也訓練寫訴狀的技巧,這個過程能加深法律的應用方式,以及提出訴訟的方法。
Q3:貴系給你的專業訓練是什麼?
A3:最大的訓練在於法律知識與觀念的了解。我從原先對法律毫無概念,到可以遇到事件便能援引相關的法條解決,都是系上所教授的法律運用技巧。也正因為學了法律,更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爭取到應有的權益。
在財經法律系上,除了一般的憲法、刑法、民法外,還加強了著作權、商標權、智慧財產權、商事法、稅法的觀念。譬如,某些不良企業會以合法掩飾非法逃漏稅。學了這些法律後,我知道該如何做到真正的監督,讓企業取之於社會,並回饋社會。
此外,法院見習開庭的過程中,包含律師與檢察官的攻防、法官的審判、起訴書的閱讀、法條的運用等。從實際的經驗學習成長,明白法律的存在不只能伸張正義,也能讓為非作歹之徒受到懲罰。
培養洞悉事物背後意義的能力
Q4:這個訓練對你的求學/打工/社團生活幫助是?
A4:因為法律有些艱澀,所以在邏輯思考上對我影響很大,讓我不只看眼前的事物,也可以洞悉每件事情背後的真正意義。在社團活動上,我參加了禪學社,法律的訓練讓我能夠快速釐清事件的本質和意義,所思考的方向與建議都更具有建設性;而在文創產業服務時,我領導小隊進行邏輯思辨,激發出可實踐的創意,執行效果也令人滿意。
Q5:入學後,發現課程與之前想像有何不同?
A5:就讀法律系之前,我以為學法律就是要當律師、檢察官、法官,但真正學了四年以後,才知道原來並不只是如此。
法律人可以當地政士,處理各種有關產權、土地的問題,也可至企業幫忙,做法務諮詢、協商。此外,在行銷、管理、人事部分,財經法律系的所學皆有所涉獵,讓我在學習過程中,找到自我的價值。
起初,我以為法律的課程很死板,每天要看各種不同文謅謅的條文、法令。但事實上,我們經常從不同的實際案例中探討,在許多例證中發現許多不可思議、奇妙的事件,這些討論都令課程變得十分有趣。
同學間也會互相溝通、辯論,彼此切磋不同的意見、討論最適切的法條,就像個小型的法庭,激辯出最適合的解決方式。法律的邏輯思考,常讓學習過程激盪出不同的火花。
【快速了解 法政學群】
學生特質:
充滿正義感、期望為弱勢發聲,積極、有愛心、耐心等,並且熱衷於政治、社會運動,關注社會議題。
畢業出路:
律師、法務人員、法務助理、法務顧問、公務員、記者、編輯、業務人員、國會助理、政治人物助理、輔選人員、公關等。
相關領域代表企業(組織):
法院、律師事務所、公司行號、法律基金會、媒體、銀行、政府機關、非營利機構、財團法人機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