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專準主義?最準確、簡單的釋義,就如書名「少,但是更好」。作者認為,「唯有允許自己不再照單全收,不再對每個人都說好,你才能對真正緊要的事情做出最高貢獻。」
不做更多的事 而是做好對的事
專準主義者談的不是做完更多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對」的事情;也不是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為了在最高貢獻程度上運作,透過只做必要的事,把時間和精力做最明確的投資。
然而,本書談論的並非時間管理,而是提供一個系統性方法,教你如何在個人和專業領域中變得更有效率、更有影響力。
作者曾經在寶貝女兒即將出生時,被邀請參加一場會議,他本來想陪伴妻子生產,卻還是跑去開會。結果,那場會議毫無成果!他反省自己只是為了討好,卻犧牲了最要緊的事。
反省後,作者發現了重要教訓:「如果你不替自己排定優先次序,別人就會代勞。」
為了達到專準主義,書中以三步驟來解釋:第一,學習精挑,判斷什麼事情才是首要。第二,學會簡化,懂得刪除瑣碎無謂的枝節。第三,準確執行,明白如何移除過程中的障礙,減少阻力與痛苦。
作者認為,真實人生不是事事都重要,只有少數真正重要。人們應該不時問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是否值得投入?」如果不是,應該要勇敢拒絕。要成為「I choose to」(我選擇這麼做),而不是「I have to」(我必須這麼做)的人。
懂得說「不」 反能提升工作品質
然而,人們要如何區分真正重要的事?如果整天忙得團團轉,不可能有真正思考時間。
作者認為,成功者通常會給自己創造逃離日常和探索人生的空間。例如,LinkedIn的執行長傑夫.韋納(Jeff Weiner)每天都會在行事曆裡預留兩個小時空檔。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也會定期休假一週,以便進行純粹的思考與閱讀。
然而,將專準主義落實在真正的職場生活,必修課就是得懂得說「不」。作者認為,「只要你無法對不必要的事情說不,就等於在消極被動情況下說好。」
曾有一名矽谷能幹的主管,公司被更大規模公司收購後,對於職務上許多要求往往沒有詳加考慮就說「好」。但試著取悅每一個人、完成所有事的後果,就是工作品質下降,公司反而想讓他提早退休。
之後,他改變思惟,做每項決定前都問:「考量我擁有的時間與資源,真的能滿足這個要求嗎?」若答案是否,他便拒絕。當他發把精力投注在一個專案上,反而發揮了創意與專業,把事情做得更好,同事對他更尊重。
作者最後提到,專準主義之道不僅與成功有關,也是活出意義的人生之道。試想看看,當我們回顧事業與生活時,寧可看到一長串不太重要的清單,還是只列出幾項有真正有意義的主要成就?
希望透過這本書,可以幫助人們找回生活、工作的自主權。過著忠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別人期待你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