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底高雄氣爆事件,引爆台灣石化產業深層的問題,但同時,也引爆了另一個嚴重性不小於氣爆的災難。事實上,台灣的醫療備援能力,在這次也遭遇嚴峻的考驗。前外科醫師、目前擔任自由作家的劉育志,撰寫一篇〈一場大爆炸,粉碎吹牛官員的醫療謊言〉的文章,指出他在高雄氣爆隔天一早,整理急診即時資訊發現,台灣醫療體系要緊急處理300多名死傷病患,消化得很勉強。
醫療平時當戰時用 備援能力早被榨乾
當時第一時間人全送到了急診室,然而當送到醫院時,高雄長庚醫院已有132人等待住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也有64人,如果要疏散到其他地區,台南的奇美醫院也有33人待床,台中榮總62人、林口長庚醫院151人、台大63人。沒有這些緊急傷患,各醫院待床的隊伍早就長得很。
「台灣的醫療長期以來平時當戰時用,備援能力早就被榨乾了,」劉育志比喻,有如一部時速100公里的汽車,長時間被加速到130公里,這樣早晚會崩潰。若將台灣的醫療放在國際比,更能了解嚴重性。台灣的醫師配比不高。根據先進國家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資料,每萬人口醫師密度,台灣只有17位,遠低於德國(38位)、日本(22位),甚至低於墨西哥(22位)及愛沙尼亞(33位)。
台灣的護理人員配比情形同樣糟糕,每萬人口為50位,遠低於瑞士(166位)、德國(114位)、日本(100位),甚至低於斯洛伐克(83位)及波蘭(52位)。儘管醫生與護理人員比別國少,然而,台灣民眾人均年就診次數卻是全球第一(15次),讓醫護人員疲於奔命,承擔數倍於他國的工作量。美國是3.9次、德國8.9次。
難怪台灣社區醫院協會榮譽理事長謝文輝,會發表〈誠實面對台灣健保是一個血鑽石的事實〉一文。如同在開採鑽石的背後,得犧牲許多人的性命,台灣的健保也犧牲了龐大醫護人員。
要求歐美品質 給付卻是衣索比亞等級
會如此血汗,是制度造成的。關鍵在於給付分配不均,有浪費之處、也有不合理的惡性殺價,加上濫用過度。「政府用數字管你、用品質框你,醫療要求歐洲的水準,但給衣索比亞級的給付水準,」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現任立法委員蘇清泉分析得一針見血。
台灣醫療多廉價?全球常用兩個指標。若以這標準,台灣都屬超低水準。一是醫療支出占GDP指標,台灣6.6%和墨西哥差不多(6.2%),低於日本(9.5%),和全球醫療支出金額最龐大的美國(17.6%)則差了快三倍。在平均每人每年醫療費用指標方面,台灣是2335美元,和瑞士(5489元)和美國(8233元)有很大段距離。
健保擠壓價格的承受者,就是醫界。最近去馬來西亞考察的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蔡明忠忍不住砲轟,台灣健保就醫太方便,病人沒節制,浪費很多,連國民所得比台灣低許多的泰國、馬來西亞,醫療給付都至少是台灣的二至三倍。
在彰化執醫的蔡明忠指出,東南亞的醫療糾紛是台灣的1/10,醫師工作量是台灣的1/5,如果不是因為他已經有一點年紀,會考慮到東南亞工作。「難怪,超過50個國家來台取經『健保奇蹟』,但沒有一個國家敢學,」蘇清泉說出許多人的心聲。
健保亂象叢生 廉價醫療苦了誰?
「台灣健保講穿了是共產主義下的制度,」蘭陽仁愛醫院醫療財團法人董事長潘仁修批評,在國家主導下,醫療失去市場的活絡、缺乏自由市場的緩衝,為何要玩這種零合遊戲?當醫療體系崩壞,這場制度的最終受害者,就是全民。悄悄地、慢慢地,民眾的醫療品質、健康權益也受腐蝕,只是多數民眾未覺察。
健保支出年年成長,已超過5000億元,看似一個絕佳設計,但現在卻存在許多醫療危機。例如近幾年來用藥已愈來愈便宜,病人選藥權益大大受損。近20年來,健保藥價已連砍七次,砍到市場上原廠用藥愈來愈少,學名藥(原廠藥專利期結束後,其他藥廠可生產同成分的藥)逐漸接手。
藥品愈用愈便宜 醫材選擇還受限
2011年,中華民國西藥代理商業同業公會舉行記者會指出,已有68種原廠藥退出台灣。例如小兒抗癲癇口服用藥dapakine,健保從400多元砍到200元,沒有利潤,廠商乾脆不賣了,但這種藥當時沒有替代品,一度引起醫師反彈。又如癌症用藥,目前學名藥使用已很普遍。一些知名的私人醫療體系目前只使用學名藥紫杉醇化療用藥治療患者,僅剩少數公立醫學中心和癌症專科醫院,還並存原廠藥。
原廠藥和學名藥,價差數倍,但效果差多少?在雲林執業的婦產科醫院院長陳夢熊指出,根據GMP規範,跟原廠藥主要成分75%~110%範圍內的學名藥都可以上市。但因為原料與製程無法跟原廠藥一模一樣,醫界普遍認同原廠藥比較好。
根據國際期刊《Current Medical Research and Opinion》2008年刊登報告,比較31種紫杉醇類(docetaxel)化療用藥,指出超過2/3學名藥廠樣品的有效主成分不足,74%學名藥廠樣品有不合格的高量不純物。
經費拮据,無法使用新技術,又是另一個危機。全球的醫材、治療技術不斷進步,但新科技通常費用高,如果健保無法給付,不少醫師只能選擇老方法治療。因為健保允許醫材使用上,民眾可自付差價或自費,讓願意為個人健康多付點錢的人有不同選擇。
但危機是,許多醫材因為台灣市場太小、價格太低,根本不進台灣,想買也買不到。一位醫生指出,Gortex生產的人工血管是治療小兒先天性心臟病的重要醫材,賣給醫院開價2萬元,但健保只給付4829元,結果Gortex不賣了,他只好使用50~60年前的技術,拉鎖骨下面的血管來用。後來經醫師奔走,Gortex只好當做善事,賣台灣50條,以其他生意補虧損。
醫師在救人與賠錢中陷入兩難
健保制度也嚴重影響醫生對病人的照顧態度。因為若太為病人著想,反而讓醫院賠錢。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以老人為例指出,老人多半同時罹患多重疾病,北榮推出整合型的老人門診,讓內科、家醫、神經等六位主治醫師為老人共同診治,只給付一個門診的費用就可得到多方面治療,避免各科重覆開藥的缺失,而且診斷會更全方位考量。
執行一年之後,每位老人平均減少8000元醫療費用,平均用藥從15顆減至8顆。但是榮總只能夠拿到一個門診而非所有科別門診的費用,等於受到懲罰。因此,「精明」的醫院都不會開這類老人門診。和信醫院一般內科部主任施長慶分析,內科醫師必須是通才,輕症用不到很複雜的診治,如尿酸、痛風、胃痛,每位內科醫師都能處理,然而為了一次門診就處理好,醫師可能要花幾倍的時間問診,但一次問太久,後面一堆病人都在等,只好建議病人去看其他專科。導致許多病人其實可能看一科就行,卻要看五、六科。
名醫當搖錢樹 每個病人分不到2分鐘
而該主力照顧病床病人的主治醫師,重心移到賺錢的門診,也是一種扭曲。目前台灣醫療院所的門診收入占總營收近七成,高出住院及重症,使得不少名醫都被推到門診當「搖錢樹」。不少名醫一個半天的診,掛號破百的不在少數,平均每名病患分配的時間不到2分鐘,病人要追問病情都有困難。
「許多台灣醫師為病人診治的時間太少,像算命,但醫生訓練是做偵探,不是做算命師,」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兒科副教授王智弘覺得不可思議,他在美國行醫,一位病人初診至少花20分鐘、複診也要10分鐘。一位醫學中心主治醫師透露,其實加護病房、住院病人的病情複雜且可能有危險,應該由主治醫師級照顧,但現在常常是資淺的住院醫師照顧。
不少私立醫院醫生薪資和診治連動,也容易誘發不必要的醫療。醫院協會理事長楊漢湶透露,公立醫院的醫師有一定薪資保障,但私人醫院主要薪水來自「業績」。例如一個門診抽50~100元,治療、手術視難度拿20%~50%,自費收入,醫生收15%~25%。
和信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鄭鴻鈞指出,為一個病人做電腦斷層(CT Scan)約15~20分鐘,健保給付4000元,但醫師若花15分鐘看一個門診,給付250元,「到底我是要認真看病,還是把病人送去做電腦斷層?病人不知道的是,太多的X光輻射量,可能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這個制度設計鼓勵大家做有價格的事,而非有價值的事,」鄭鴻鈞直指問題核心。
對症下藥除病灶 健保才能更健康
洗腎之多,也是另一個扭曲。借調台南醫院院長的成大醫學院外科教授、腎臟移植權威李伯璋分析,移植器官比洗腎好,國外有一半的人採取移植腎臟方式治療,而因為台灣洗腎錢都被健保給付了,竟形成龐大的一條龍產業。只有1/10的洗腎人口登記移植,洗腎一週要洗三次。醫師開洗腎診所,一個月至少可賺40萬元,而留在醫院只有20萬元。
加上醫療糾紛頻傳,已有醫師被判賠4000萬元的案例,也讓醫生採取防衛醫療。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黃尚志表示,不開刀風險大(病人會死)、開刀風險也大(病人家屬提告),這讓醫師變保守了。
醫護吃力不討好 救命的愈來愈少
醫界流傳「乾隆花瓶」這個代號來形容重症病人。亦即修復師處理一般花瓶或乾隆時期的花瓶,收費是一樣的,但如果打破花瓶,要照價賠償。種種因素讓醫療生態變質,年輕醫師樂於做「五加皮」(五官加皮膚科),據估計全台4萬名西醫醫師中,有1萬人從事這些無關救命的科別。
嚴重的是,救命醫師已愈來愈少。「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五大皆空,護理人員低薪過勞、人員不足。和信醫院護理部主任許麗珠指出,台灣有證照的護理人員真正投入醫療才六成,在台灣,護理人員平均做6~7年就離開這行,日本是16年,加拿大20年。
也因為護理人員不足,無法達到開床需要的護病比,全台各大醫院紛紛關床。500床的醫院,能開300床就不錯。政府也採取補救五大皆空的措施。但若制度沒改,很難解決。
除了精湛醫療水準 資源還要充分整合
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賴春生指出,教學、研究、主治工作都集中在主治醫師身上,年輕醫師看到自己的未來也會如此,心生畏懼,不願走上同樣的路,紛紛跑掉,這兩年許多第二年、第三年的住院醫師,離職的很多。賴春生說,整形外科醫師一個星期工作110小時很常見,年輕醫師不願投入,許多醫院招外科醫師只能招到六至七成,甚至有醫院因此關門。
一位南部的外科醫師指出,現在外科到處缺人,醫師開刀需要至少一位護士和一位醫師助理,但是很多手術人手不足,醫師助理尤缺,有醫院找不合格的人便濫竽充數,他知道有一個之前是做拉麵的。「這樣下去很恐怖,一定出事,醫師要負全責,所以我也要趕快跑,」他說。
台灣醫療水準緊追先進國家,是因醫界不斷努力學習最新的技術。全球200大醫院排名,台灣14家上榜,僅次於美國及德國,世界第三。在資源未有效管理下,種種扭曲、不合理、甚至對民眾醫療品質有害的情況將愈來愈多。台灣的醫療領先地位會慢慢褪色,這樣的健保,還能撐到下一個20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