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大陸投資台灣等兩岸交流的法令尚未完備,充滿新鮮感,也充滿著不方便,是大陸航空公司在台陸幹們普遍的感受。
在工作方面,目前大陸航空公司只能成立辦事處,不能成立子公司或是分公司,因此許多航空公司的正常業務都不能在台灣做。
例如不能對外攬客、販售機票,票務都必須委託旅行社。可以做的限於客戶服務、簽約、市場調查、研究業務等。也就是說,辦事處充其量是個聯絡處,不得營業。「台灣的旅客如果要改機票,便會涉及收費,我們都不能做,」上海航空台灣辦事處總經理成軍說。
業務限制多外,眷屬也不能來台探親
由於還不能升格成分公司或子公司,辦事處也只能到台灣的銀行開設費用帳戶,但不能開收入帳戶,這樣一來,旅行社賣機票的錢,無法在台灣匯往大陸母公司,而必須透過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中轉。
另外,大陸航空公司派駐到台灣的員工人數,上限是每一家不能超過5人。
相較於其他外資跨國企業,如美商、荷蘭商、港商、英屬維京群島商等的外派經理人,「大陸商」就覺得台灣政府對他們管得特別多。
除了業務上的限制,在私領域方面,也有不少不方便存在,例如大陸眷屬不能以探親名義來台。「我太太每天都在問,她何時能來台灣?」中國國際航空台灣辦事處總經理張允苦笑著說。
成軍之前曾派駐韓國,韓國對於攜眷完全沒管制,卻沒想到讓家人來台灣相聚,讓孩子來陪他度寒暑假,竟這麼困難。
銀聯卡不能用,日常消費不方便
除了家人不能來,他們在台灣也無法申請台幣付費的信用卡,因此只好用大陸發的銀聯卡,不僅要承受匯兌損失,部分商家甚至不收銀聯卡。
「用完餐,我拿出信用卡,對方居然不收,」成軍在台北市生活首度被拒刷。原因是信用卡同時印有「銀聯」和VISA,櫃檯小姐一看到銀聯二字,婉言拒收。
由於無法向台灣的銀行申請金融卡和信用卡,山東航空台北籌備處站長劉國林只好申請一張「借記卡」(Debit Card),功能類似於儲值卡。
借記卡和信用卡的區別是,使用借記卡時,金額會自動從個人銀行帳戶扣除,而不是算入信用額度內。
他在借記卡內先行儲值了10萬元,劉國林平日生活消費,都用這張卡刷。一次讓他印象深刻的是,為了付房租和押金,一次要6萬元,由於金額較高,銀行端還要先打電話查證,問清楚住址、電話之後才讓他刷。
另外,不能辦健保卡,看病必須自費,也是煩惱未爆彈。「還好我們都很健康,不然都不敢生病,」中國南方航空台灣辦事處總經理赫凌志開玩笑說。
種種規定,或許是陸企登台必經的磨合階段,但卻也是某種程度的「綁手綁腳」。
大陸航空公司的高階經理人現在幾無例外,均冀望於第三次江陳會,定期航班的協議若談妥,陸資赴台辦法一旦通過,或許限制會部分解除。
兩岸互動從一直以來的不正常,要邁向所謂的正常,沒有疑問,修正是永遠的習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