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使用已經融入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教育現場也不例外,有專家指出,教師的角色也到了重新被定義時刻?為了解答這些疑問,台灣史上第一場國家級教育專業展會「2025 EDit台灣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於本週四23日登場,以「AI教育治理與學習倫理」為核心議題,探討教育與AI共學世代的新未來。
2025 EDitt台灣國際教育創新博覽會(以下簡稱EDit)在10月23日,於桃園會展中心隆重開幕,現場有超過200個攤位,囊括教育新創企業、教育協會、地方政府與多元教育單位,打造台灣第一個國家級教育文化博覽會,聚焦「教育、永續、創新」三大核心,迎向AI時代對教育現場的顛覆挑戰。
主辦單位之一的雜學校,是目前台灣最大的教育新創平台,創辦人蘇仰志向《遠見》指出,台灣的教育一直都沒有與時俱進的跟上時代,並且在民眾的普遍觀念裡,「教育的定義有點太小,教育應該是包括整個城市,我們碰到的東西都是跟教育有關的」,抱著想要改變「教育」的初衷,蘇仰志從創辦雜學校至今11年來,持續致力推動教育創新,並在2025年透過Edit,將台灣教育的多元性帶往國際。

迎戰AI時代,老師的角色也面臨創新
「我覺得AI帶來最大的改變,是讓我們回到人的價值。」蘇仰志表示,過去人們經常以勞動工作、職業來定義自身的價值,而AI的出現打破了這一思維,人們對AI最直接的擔憂就是「它會不會直接把我們的工作取代?」但歸根究柢,人出生並不是為了工作,在產業結構因科技而變革之下,人們不再單純將自己視為勞動力,而是必須去探索自己熱愛什麼、想要做什麼。
「AI最棒的是,它給我們一個反思,就是做為人,如果我們不做routine(例行)的事情,那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我們的價值在哪裡?那才是人的價值。」蘇仰志說。
蘇仰志指出,隨著AI深入教育現場,老師的角色也將重新定義,從過去直接的知識傳遞,轉變為像是教練,熟知學生的特色和需求,會從旁輔佐,陪著學生一起達到學生所期望的目標。
根據全球最大教育科技調研機構龍頭HolonIQ的最新研究,全球教育與訓練市場預計於2030年突破10兆美元。然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統計顯示,目前全球僅不到10%的學校具備正式的AI使用政策。AI導入速度遠超過教育體制的調適能力,從生成式AI應用、自動批改系統,到AI教學助理的崛起,皆使「教與學的權力結構」出現重大轉變。教育現場不僅面臨技術導入的挑戰,更需正視AI對教育倫理、隱私與公平所帶來的影響。

教育一定要跟產業結合
來到Edit參展的單位,很多也是IASE教育影響力獎的得獎機構,包括成立雲林第一個農業技職教育單位、推動農業師徒制,大力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推動大學教師、師資生和在職教師與社區攜手合作,迎戰偏鄉學校教師專業成長資源缺乏問題的國立屏東大學;以及台灣心輔犬培育團隊所推動,全台唯一結合動物與心理輔導的社會創新實踐《心輔犬:串起生命的橋樑》計畫等,讓現場觀眾看見教育與創新的全新想像。
同為主辦方的安益集團總裁涂建國也表示,EDit不僅是一場展覽,更是一個連結教育、創新與永續發展的國家級展會。他強調,唯有讓教育成為產業鏈與社會創新的核心,台灣才能在全球教育轉型中展現影響力。
「教育創新一定要跟產業結合,教育創造了技術,有了技術才有產業,產業創造了經濟,這是一個循環,所以教育是根本。」涂建國說道。
除了豐富的展覽攤位之外,本屆Edit另一大亮點,是涵蓋六大主題的國際高峰論壇,邀集泰國、韓國、日本、美國,等多個國家的教育領袖、學者與決策者,探討「AI時代下的體驗學習」、「冒險教育」、「AI共學新未來」、「人才與跨域轉型」等重要議題,是一場跨越國界,從政策到現場的深度對話。
論壇講者橫跨國際與在地專家,包括聯合國經濟學家阿部真人與泰國外國商會聯合會永續發展委員會主席Dr. Martin Venzky─Stalling,將分別從全球政策與區域實踐角度,剖析AI教育的發展現況與挑戰。除了國際聲音,台灣也將展現在地教育力,透過這些對話,這場論壇不只是討論未來教育,更是一個讓台灣與世界並肩思索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