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堰塞湖終極解方「超級堤防」可行?請聽李鴻源建議

林仕祥
user

林仕祥

2025-10-27

瀏覽數 700+

馬太鞍溪橋涵管便道。取自臉書@卓榮泰
馬太鞍溪橋涵管便道。取自臉書@卓榮泰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潰決已過一個月,政府的角色由原來的救災,轉為未來的復原與重建,前內政部長李鴻源日前接受《遠見》專訪時則強調,堰塞湖潰決後,整條馬太鞍溪淤積超過1600萬立方公尺的淤泥,未來光復鄉的淹水機率將大大增加,建議在光復鄉興建超級堤防,真的可行嗎?這樣做的巨大好處在哪?另外台灣災害治理體系過於分散的現況如何徹底解決?李鴻源也有懇切建言。

行政院長卓榮泰25日視察花蓮時,提出未來光復鄉的重建構想,例如堤防部分,馬太鞍溪南岸將比照北岸,建造第二道防線「超級堤防」,防洪標準為100年。另外,對於當地部落訴求的中繼屋需求,卓榮泰也說,已擇定兩處土地進行規劃。

其中卓榮泰提及的「超級堤防」,與李鴻源的想法有相似之處。他指出,堰塞湖潰決後,馬太鞍溪下游已至少被淤高5公尺,整條河的容量已經改變,水利署預計要清淤一千萬立方公尺的淤泥,若再加上從光復鄉清出的淤泥,合計共1600萬立方公尺的淤泥,「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後續如何處置將是大問題。

若要清堰塞湖淤泥,高達1600萬噸哪裡去?

比如說安置地點,棄土場只能做暫時安置,無法永久棄置,「否則一場大雨沖刷,它又會流下來」,另外棄土場的數量、各場的容量也受限,難以消化這1600萬立方公尺的淤泥。成本則更是另一大挑戰,李鴻源說,以過去的成本價來算,一立方公尺的淤泥處理費約1000元,1600萬立方公尺等於要價160億元,耗資甚巨。

由於上述原因,他建議未來光復鄉的復原計畫,應做「超級堤防」,這些淤泥沒地方丟、要運也很困難,加上河床被淤高後,大幅提高光復鄉的淹水機率,不如直接在原地做一個高台,整個光復鄉就直接遷移到這個超級堤防上。如此一來可解決三個難題,一是無需再煩惱淤泥的清運問題,二是解決光復鄉的遷村問題,三是化解未來光復鄉的淹水隱憂。

但李鴻源說,光復鄉居民許多都是原住民,經濟來源以耕種為主,若遷到超級堤防這座高台上,整個光復鄉的經濟形態,就勢必進行改變;此外,後續的地政業務也將相當複雜,是否真能這樣做,有賴後續中央與地方的合作與協調。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遠見資料庫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遠見資料庫

11/15(六)免費入場|聽劉若瑀談優人神鼓的初心與遠行

花蓮堰塞湖潰決事件,暗示台灣災害治理體系分散

另外,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事件,或許也暗示台灣災害治理體系過於分散的現況。李鴻源認為,台灣目前的「災害防救法」的設計錯誤,將不同災難分給不同的權責單位,颱風分給內政部、地震跟淹水則分給經濟部,而堰塞湖則分給農業部的林保署,「但嚴格來說,這比較接近經濟部水利署的專業,」導致難以應付堰塞湖潰決這類「複合性災難」的挑戰。建議政府應儘速成立「防災總署」,藉此督導各部會,為未來可能的災害場景預作準備。

例如都市發生氣爆,主責機關可能橫跨中央內政部、經濟部、地方政府工務局及交通局……等等,但這些機關的專業不在防災,因此就需要防災總署為各單位擬好災前、災中、災後的防災準備,例如紀錄管線的閥門在哪?並定期進行損管演練,提前將潛在的災損盡可能消弭。

或者某處地下室停車場發生火災,起火源是一台電動車的鋰電池,不能用噴水滅火,這類的災害權責機關也橫跨中央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地方政府建管處……等多個部會。面對這種新形態的災害類別,防災總署可以預先提醒相關單位,定期將所有地下室停車場、充電樁建檔,並訓練消防單位多元的滅火技能,讓可能的災損不至於持續擴大。

李鴻源強調,沒有防災總署,就沒有單位主管「災害防救法」,全台從南到北的大專院校,也就不會成立「防災系」來訓練人才,更不會出現跟防災相關的產業,呼籲政府應從馬太鞍溪堰塞湖潰決中習得經驗,儘速成立防災總署因應挑戰。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