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ESG多半被視為提升品牌形象或展現社會責任的象徵,但隨著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危機升溫,國際規範正迅速從軟性倡議,走向強制義務。
歐盟、美國及ISSB近年相繼推出新規範,從《企業永續報告指令》《毀林法規》《綠色聲明指令》,到《自然相關財務揭露》,逐步形成跨境監管網絡。規範不僅擴大揭露範圍,更提高數據精準性與可追溯性,違規處罰亦具高額威嚇力。
對出口導向的台灣而言,這是一場嚴峻的壓力測試,但同時也是產業轉型的契機。能率先完成調適、將合規成本內化為治理能力與市場信任的企業,將有機會在新秩序中脫穎而出,搶得國際市場先機。
過去十年,ESG對多數企業而言,多半是提升品牌形象或展現社會責任的象徵。
然而,隨著氣候變遷惡化與生物多樣性危機升溫,相關規範正逐漸從軟性倡議走向強制義務。永續行動不再只是自願揭露的選項,而成為直接影響資金流動、供應鏈合作,以及進入國際市場的必備條件。
遠見會員 限定文章
時刻掌握趨勢 時刻都有遠見
- ✓ 免費瀏覽 每天 1 篇限定文章
- ✓ 文章收藏 喜愛好文隨時回看
- ✓ 會員專屬 主題型知識轉譯包
- ✓ 會員獨享 生日禮百元購物金
成為訂戶,
即可瀏覽全部「限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