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變遷壓力下,雲林青年王益豐以「漁電共生」翻轉養殖業。太陽能板既能發電又能降溫,提高魚群存活率,讓台灣鯛產業從傳統養殖,跨入能源永續與科技結合的新時代。
在雲林口湖,王益豐的名字幾乎與「台灣鯛」劃上等號。身為雲林縣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總經理,也是台灣鯛科技負責人,王益豐長年投入台灣鯛的養殖與研發,帶領團隊將這條看似平凡的魚,變成具有願景性的產業。
「台灣鯛是台灣人眼裡最不起眼的魚,它卻是第一條上太空的魚。」王益豐笑著說,在他的推動下,魚鱗被製成膠原蛋白,魚尾與背鰭成為環保食材取代鯊魚翅,甚至連人工眼角膜也能從魚鱗中研發而出。
這些突破不僅讓台灣鯛跨足食品、醫療與保養品,也改變社會對這條魚的想像。正因這樣的翻轉,2009年,他以年僅28歲之姿,獲頒「十大神農獎」,至今仍是最年輕的得主。
漁電共生翻轉養殖,傳產迎接永續
在雲林熾熱豔陽下,走進王益豐的台灣鯛養殖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整片太陽能板。這些光電板不僅能發電,還能遮蔽烈日,降低水溫。「我們以為溫度計壞掉了,後來才發現,只要遮住烈日,水體就能自然降溫,瞬降5~7度。」他笑著回憶。
最初,他只是拉起黑網做實驗,結果發現魚群存活率明顯改善。隨著政府推動再生能源政策,他更進一步導入光電,打造「漁電共生」模式。
「很多人會問我,我們是不是跟風,為什麼養台灣鯛還要做漁電共生?」他說:「這不是跟風,我們七年前就知道,氣候變遷會讓養殖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必須提前布局。」比起光環,王益豐更關心的,是產業能否持續下去。
在他眼中,氣候變遷已經改變養殖環境。夏季高溫、颱風暴潮,讓魚群大量死亡,若不提前轉型,下一代年輕人恐怕不會再願意回到漁村養魚,養殖業也會面臨滅亡。
如今,整座養殖場完全依靠太陽能供電,「你現在看到的這個水車曝氣,全都靠上面的太陽能板。」王益豐自豪地說。每日約5000kWh綠電,不僅能支撐養殖需求,也能回饋電網,這讓養殖產業從「能源消耗者」轉型為「能源生產者」。
同時,魚群因水溫降低,存活率可達九成以上,對養殖戶而言,是關鍵保障。王益豐希望透過這樣的模式,讓年輕人知道,養魚不再只是辛苦的傳統行業,也能與減碳、綠能連結,成為具備國際價值的產業。
除了太陽能,AI智慧養殖更是王益豐培育台灣鯛的重點。他帶著團隊測試魚群,在極端情境下的生存能力,從氧氣濃度監控到暴雨淹水的防護,全都納入模擬。
從看水車到看數據,跨入AI世代
王益豐要求團隊模擬極端情境,包括大規模停電、颱風淹水、設備故障,並測試魚群在不同密度下的耐受度。這些「危機演練」成為年輕人才的訓練場,讓他們在實務中學會跨領域知識:從漁業經驗到電機控制、AI程式設計,樣樣都要懂。
傳統上,漁民靠經驗判斷水質變化。「以前我阿公都跟我說,養魚要看水車,眼睛看就知道了。但我懷疑他騙了我好多年!」王益豐逗趣表示。現今透過AI偵測系統,不僅可即時掌握溶氧量,避免因盲目加曝氣而浪費電,也能在缺氧時即時補救。
他甚至借鑑醫療概念,設計「純氧緊急供應系統」,只要在手機上透過遠端監控按下按鈕,就能像病人吸氧一樣,立即為魚群補足氧氣。「即使在晚上停電時,我在床上也能解決問題。」他解釋。
在他眼中,這不僅是技術升級,更是知識傳承。傳統養殖依靠草魚、大頭鰱、曲腰魚等其他魚類生存狀況,來維持生態平衡;如今在智慧養殖場裡,改由感測器與演算法取代。這正是產業世代更迭的象徵:技術改變了工具,但核心仍是「如何讓魚活得好」。
王益豐深知漁村青年外流的困境,因此設計養殖場時,也同時把它打造為教育基地。大學生來實習,還是博士前來研究,都能找到學習場域,平常也有許多企業、學校團體來參觀。他笑著說:「這裡連博士、大學老師都答不出來的問題,我們靠養魚的經驗解決。這就是知識傳承的力量。」
「如果我們能在台灣鯛身上證明價值,台灣就不會缺少未來。」王益豐同時堅定表示:「只要台灣鯛能證明價值,台灣就不會缺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