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經營的育兒支援機構「育兒科學AXIS」以工作坊為核心運作,經常有面臨各種育兒困難的家長們上門求助,如:孩子拒絕上學,或有ASD(自閉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所謂的發展障礙。其中也不乏一些原本在上小學前被稱為「神童」的優秀孩子,上小學後卻變得不想上學的案例。(本文節錄自《爸媽有話好好說,養出會思考又自律的孩子》一書,作者:成田奈緒子/上岡勇二,台灣東販出版,以下為摘文。)
愈難帶的孩子,成長空間愈大
孩子天生遺傳來的性格特質,會隨著父母等所提供的環境而有所改變。研究人員曾針對孩子的遺傳性格傾向與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進行調查,該項調查從幼兒期開始,最長的歷時10年以上。
結果顯示,遺傳上有愈多脆弱因子(例如:容易感到不安)的孩子,反而更容易受到父母等所提供的教養環境影響。
也就是說,孩子在負面環境下成長時,遺傳上的性格傾向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反之,如果是在正面環境下成長時,這些遺傳上的傾向會被抵消,發展出更容易適應社會的性格。另一方面,那些未發現脆弱因子的孩子,受環境的影響並不明顯。
這表示,即使孩子天生具有遺傳上的脆弱性格傾向,但只要給予正向的教養環境,就有可能培養出超越這些脆弱性、具有社會適應力的性格。換句話說,孩子的未來能否正向成長,取決於父母的教養方式。
而且,遺傳上愈是脆弱的孩子,愈能因為環境的不同,而出現大幅度、正向的改變。這意味著,愈是讓人感覺「難帶」的孩子,將來的「成長空間」愈大。
不論現在的狀況是多麼負面,只要今後採用正確的教養方式,孩子仍然有可能改變。
(延伸閱讀│與學業無關:不靠補習,送3名女兒進哈佛的媽媽絕不犯的錯)
「神童」為什麼會拒絕上學
我們所經營的育兒支援機構「育兒科學AXIS」以工作坊為核心運作,經常有面臨各種育兒困難的家長們上門求助,如:孩子拒絕上學,或有ASD(自閉症)、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等所謂的發展障礙。
其中也不乏一些原本在上小學前被稱為「神童」的優秀孩子,上小學後卻變得不想上學的案例。
神童會變成不想上學,原因多半出在弄錯了大腦發展的順序。
大腦發展有「正確的順序」,不是父母可以依自己的方便隨意改變的。一旦弄錯這個順序,大腦會失去平衡,因為不想上學和身體種種不適而變得無法早起,甚至引發起立性耐受不良症等疾病。
基本上,兒童的大腦在出生後會經歷3個階段,逐步發展為成人的大腦。
(延伸閱讀│對兒子用「吼」的沒用?科學證實:男性大腦百「聞」不如一「見」)
第一階段 :本能腦(間腦、腦幹)
在0歲〜5歲左右之間發育
最先必須發展的是「本能腦」。主要是指大腦邊緣系統、視丘、下視丘等的間腦,及中腦、橋腦、延腦等的腦幹部分。這部分的大腦職掌呼吸、自律神經、睡眠、進食等生存所必需的功能。
要發展孩子的「本能腦」,最重要的是遵循太陽的節奏過著規律的生活,並確保充足的睡眠。它會在0〜5歲之間逐漸發育完成。
第二階段:自律腦(大腦新皮質)
以6歲〜14歲為主要階段快速發育
其次應該發展的是「自律腦」。主要是指大腦新皮質。這部分的大腦職掌語言功能、手腳可自主控制的細膩動作。
要發展孩子的「自律腦」,除了在學校的學習和運動之外,還要讓孩子經歷各種體驗,將大量知識和資訊輸入大腦中,這很重要。它是從1歲左右開始發展,6歲到14歲左右為主要成長期,並在18歲左右發展得最活躍。
第三階段:心智腦(連接額葉、間腦和腦幹的神經迴路)
10歲〜18歲之間發展得最旺盛
接著最後要發展的是「心智腦」。指的是連接「自律腦」,也就是大腦新皮質的一部分——額葉,和「本能腦」的神經迴路。這部分的大腦職掌邏輯思考、問題解決能力、想像力和專注力等大腦最高階的功能。
額葉會從「自律腦」已有的資訊中刪除不必要的部分,並建立粗大的神經迴路,以便能夠快速處理必要的資訊。
換句話說,持續給予「自律腦」大量且優質的刺激,會有助於發展「心智腦」。「本能腦」與額葉之間的神經迴路大約從10歲左右起開始連結,並在18歲左右發展得最旺盛。
首先從打好大腦的「地基」開始
前面也提到,大腦發展的順序必須要遵守。就像蓋房子一樣,先蓋一樓的「本能腦」,接著蓋二樓的「自律腦」,最後再打造一條連接一、二樓的樓梯,也就是「心智腦」,便大功告成。
先前提到的「神童」之所以變得不想上學,原因在於「本能腦」尚未發育完成,就試圖去培養「自律腦」。一樓的基礎還沒打好,好就想要先搭建二樓,結果承受不了二樓的重量,整棟房子就垮掉。
從小就送孩子去學習英語會話、鋼琴、舞蹈等才藝的家長正在大幅增加。年幼的孩子學什麼都能吸收,因此父母愈是費心栽培,理論上愈能培養出「有才華的孩子」。然而,從「大腦發展」的觀點來說,很多時候卻往往完全相反。
首先,最重要的是徹底培育好「本能腦」。為此,最重要的就是每天生活作息規律,並確保充足的睡眠。
(延伸閱讀│該玩就玩的年紀,卻成滾輪倉鼠?哈佛兒童發展碩士:造成多項負面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