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環流,導致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在9月重創花蓮光復鄉的阿美族部落。然而在一片兵荒馬亂之中,部落憑藉獨有的傳統文化與組織制度,短短一天內便動員40名青年展開自救行動。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這群年輕人以行動書部落的韌性故事。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大量泥水幾乎淹掉整個光復鄉,村子的制高點光復國小,成為災民與志工們的據點,各式車輛擠滿校園周邊道路,幾乎水泄不通。馬太鞍部落(Fata'an)自救會發言人Kulas剛從災戶走回據點,又全身灰撲撲的忙進忙出,一下聯絡義剪幫災民修剪頭髮,轉頭又分配工作給兩位志工,請求他們協助校外的重機具前往災戶清除淤泥。
好不容易在戶外的一處木椅坐定後,Kulas回憶這幾天的兵荒馬亂,直言自己災後每天只睡3、4個小時,忙到凌晨2點,5、6點又得起床恢復家園。特別是前面幾天,他每天電話接到手軟,「有想要送物資的、想要當志工的、想開重機具支援的,」一方面顯示台灣人民的暖心與大愛,但另一方面也凸顯部落能量的不足,部落青年們身心已陷緊繃狀態。
阿美族特有「年齡階級制度」,短短一日召集40位青年返鄉
「這裡(光復國小)是部落的高點,這裡才是部落舊有的位置,再往旁邊上去就是墳墓,以前傳統文化是,親人過世會埋在家附近的田裡面,日本人來了之後,強調新時代文明,所以就把部落族人往下遷……。」Kulas伸手指點校園周圍環境,對家鄉的地理狀況暸若指掌,他深知當災害發生時,部落必定成為孤島,加上部落老年人眾多,因此9月23日部落傳出堰塞湖溢流後,他24日一早就從花蓮市返鄉。除了他之外,還有至少40位部落青年,24日自全台各地返鄉救災。
24日當天,仍有許多災民困在家中二樓,部落青年們搶先協助脫困,同時將部落原來用來分享豐年祭的粉專「Fata’an年祭」轉作對外聯繫的資訊發布管道。災情通報的訊息愈來愈多,到了災後第二天,返鄉的部落青年從40人倍增至80人,到了教師節連假期間,更飆高到120人以上,大部分的部落青年們在短短數天內,全都返鄉救災。
會有這麼強大的動員能力,源於阿美族的一項傳統文化「年齡階級制度」。這項制度是依年齡,將青年們分為各個層級,每個年齡層都有一位領導者,只要領導者下令,該年齡層的所有人就會全部動起來;若該年齡層的領導者不見了,下一個人就會直接頂上來做決策。這樣綿密的組織性,讓部落青年成立起自救會,加上對家園地理位置的了解,讓他們成為「鏟子超人」們的最佳領航員,加速災區的復原進度。
Kulas說,聯繫自救會的志工團體,首推提供物資及協助運送,特別是村子遭泥流沖刷後,不是地上充滿泥濘,就是交通工具全都付之一炬,「有的老人家離(光復)國小比較遠,走過來可能就要半小時以上,路上又那麼多車輛、重機具,不是很安全。」災後第二、三天就開始有車隊聯繫自救會,這些「車隊超人」更是透過「年齡階級制度」的人脈網募集而來,包括族人自己的車,還有族人的朋友、朋友的朋友等等;甚至連淋浴間、醫療物資等等,各種超人紛紛透過自救會前進災區。
但在各路超人湧進災區的過程中,也繃緊了部落青年的量能,「最大的挑戰,其實是我們人力量能的不足!」因為只有部落自己人,才會知道當地的地形與狀況,例如聯絡重機具,「你不可能跟志工說,欸,你自己Google過去,」因為他們不知道哪條路有通,哪條路好走,這些事情都需要人協助。
患創傷症候群,部落青年不敢睡覺一直做事
災後混亂的狀況,也讓Kulas直呼「真的很不爽。」例如交管與通行證的亂象,志工師傅們光是進去災區就要2小時以上,甚至被擋在外面,一下子又說這個證不行,結果那個沒證的又進得去;有的志工在災區待了老半天,卻分不到任務;還有志工遠從外縣市開著大卡運送物資,但物資又下不來……。各種狀況層出不窮,就在這時,志工間傳出「解決不了的問題,到光復國小就都解決的了,」所有人都來找自救會,讓志工們疲於奔命。
災後第二天,所有志工都知道物資可送到光復國小,狂送猛送,「我們年輕人做到3、4點都還有車進來,到最後他們真的受不了,因為連半小時的休息時間都沒有,坐下來10幾分鐘又有車進來。」尤其這些部落青年們,許多都是這次堰塞湖溢流事件的受災戶,好幾個人的老家就在重災區佛祖街,「這幾天他們都在這裡,一方面重機具還清不到那邊,另一方面,他們也沒時間回去看看自己的家變成怎樣,真的非常非常辛苦。」
Kulas委屈說道,大家都以為他們是官方的,網路上也有人批評光復國小的亂象,「但我們也很委屈,因為我們不是官方的,有人罵說到光復國小去拿不到物資,不是我們不給你,是因為我們量能有限,不一定有車子能送出去,送物資的車子也是會被擋住。
面對家園被毀的衝擊,更讓許多部落青年患有「創傷症候群」,不敢睡覺只能一直做事,「物資搬完了,就去指揮交通,我叫他去休息,他說沒關係,我們自己看了都心疼。」講到這裡,Kulas的眼眶紅了起來,希望這場災害能盡快翻到下一頁,讓年輕人們能好好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