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長徐榛蔚災後首次接受媒體專訪,她向《遠見》吐露心中的光復鄉重建計畫。訪談中,她提到,最重要的,是給鄉親們一個長治久安的未來。因此,任何方案都可能,包括遷村,也列為縣府的討論方案。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挫花蓮,除了沿著馬太鞍溪的光復鄉,更下游的花蓮溪沿岸,包括阿托莫、加里洞等地區都遭汙泥吞噬,良田損失逾500公頃。截至9日,死亡人數已達19人,失聯者5人,傷者更達157人,如何讓這片灰色大地重回過往的翠綠模樣,成為災後最迫切的問題。
「這一次堰塞湖的潰堤,對光復的精華區,帶來非常大的重創,馬太鞍溪跟光復溪的中間,幾乎都被汙泥淹沒,」花蓮縣長徐榛蔚災後首個媒體專訪,給了《遠見》採訪團隊。災後第八天,她腳踩著雨鞋、身著工作服指揮救災,臉上則略顯疲態,在頻密開會的空擋中,分享縣府對於未來光復的重建規劃。
徐榛蔚回憶,23日傳出堰塞湖溢流後,縣府團隊在水稍微退下後即進駐光復,「我們第一天就開始推,從中山路一路往前推,結果水又淹進來,所有的工程團隊只好再往後退。」災後第二天,所有重機具紛紛進駐光復,縣府並將災區分成五大區,開始規劃清理。
「那時候人是沒辦法出來的,汙泥夾雜了大量的垃圾,汽車跟機車通通擠在巷道裡,人只要踩進去,整個就是被吸住、黏住。」徐榛蔚說,剛開始的那幾天真的非常辛苦,所幸國軍、慈濟等NGO組織大力協助,和縣府團隊一起將路一條條清出來,鏟子超人們也紛紛湧入光復,展現大愛。
數百公頃良田遭泥水汙染,復原挑戰大
至於未來光復鄉的復原計畫,由於大平村與大同村等村莊,是光復鄉地勢最低處,溢流事件發生後,馬太鞍溪的泥水大量往這裡灌,如何讓這些村莊未來能長治久安,並讓光復心臟區的地下排水系統更加完備,將是復原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有關排水系統的建置,由於地方能量不足,徐榛蔚已提案給行政院政委、花蓮應變中心前進協調所總協調官季連成,希望中央進行協助。
特別是這次堰塞湖溢流,淹沒數百公頃的良田,也淹掉農田的灌溉水路,土地必須重測,才能劃清地界。另外,良田遭泥水汙染後,未來還適不適宜耕作?需不需要進行土壤改良工作?這麼多的汙土,又要拿到哪裡去化?這些都將是家園重建的路上,必須面對的挑戰。
「同時,大同村、大華村共80餘戶都被泥水埋掉,只剩下屋頂,這些區域還適不適宜住人?也是一個要思考的問題。」徐榛蔚說,如果評估後這些區域不再適宜住人,是不是要把這些戶數遷出到鄰近的安全區域?未來是要重蓋?用社會住宅?還是用以地易地的概念來興建?各種方案,都在縣府的討論中。
除了上述方案,她也指出,縣府已啟動中繼屋地點的尋覓工作,目前,已找到一、兩塊適宜的土地,「這是台糖的地,需要中央的幫忙,」希望用最快的速度,把中繼屋蓋起來,先讓無家可歸的人,有一個暫住的地方,再從長計議,討論未來是否要啟動遷村,或是用以地易地的方式,提供災民未來一個長治久安的住所。
災區狀況多變,向鏟子超人感謝並致歉
徐榛蔚感謝鏟子超人們的大愛,同時也略感抱歉的說,「如果有縣府力有未逮,或是沒有做好的地方,請大家多多包涵,因為有時候真的變化太快。」
她舉例,像是前一段時間有志工反映便當不夠,儘管縣府已事前跟台鐵聯繫,計算每班列車的運量,以準備便當幫鏟子超人們補充能量,「但是每班車人都擠滿了,實際人數真的很難去掌握。」再加上災後第三天起,大型器械紛紛進駐光復,整個交通大打結,許多運送物資的車也動彈不得,耽誤便當的運送時間,部分鏟子超人因此沒吃到飯,「我們真的很抱歉。」
災後的光復滿是泥濘,但重建的腳步已穩健邁進,各界預期整個災區的重建工作,至少需1.5年以上,恢復過往的寧靜與碧綠,仍是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