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30甫於巴西貝倫落幕,氣候行動卻刻不容緩。《遠見雜誌》與「ESG遠見共好圈」攜手臺師大永續所,隨即於11月26日共同舉辦「COP30・台灣觀點聚焦全球」全解析論壇,論壇下半場邀請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台達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從健康正義、碳定價到科技調適,深入解析台灣企業如何在全球變局中,搶先布局商機。
第30屆聯合國氣候峰會才結束不到一週,ESG遠見共好圈與隨即舉辦「COP30・台灣觀點 聚焦全球」全解析論壇。(論壇上半場精華回顧:COP30《遠見》全解析!彭啓明、童子賢、黃正忠等專家透視台灣永續變局)
下半場一開始,由此次率團親征巴西貝倫的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分享從COP看原鄉健康與氣候正義。

氣候正義新顯學!尹崇堯倡原鄉健康與醫療平權
目前在氣候變遷的諸多討論中,有一項各界較少討論,但卻至關重要的議題,就是健康與原住民權益。尹崇堯指出,全球原住民雖僅占總人口不到5%,但卻守護地球80%生物多樣性,但他們所居住的地區往往是最容易受到極端氣候侵襲的地帶。
今年COP30有一項重要的觀念轉變,也就是在談論原住民議題時,不再只是把他們當成「利害關係人」,僅止於顧及他們的權益,而是要將他們視為「權利持有者」。讓原住民真正參與決策過程,無論是文化保存、經濟衝擊,他們都必須在談判桌上有一席之地,這也是「氣候正義」的核心。
而在台灣,氣候變遷也放大既有的社會貧富不均,尤其是在原鄉部落。尹崇堯指出,台灣原住民部落人口占全國2%,卻承擔逾四成氣候衝擊風險,平均餘命與全台平均相比,更有9歲的顯著落差。
此次COP30提出的「貝倫健康行動計畫」,強調兩大原則:首先是關注經濟弱勢與原住民,確保公正轉型;第二是要讓受影響的族群參與決策。
在此背景下,南山人壽能扮演什麼角色?尹崇堯分析,COP28該公司談的是如何利用資產進行綠色投資,發揮資產擁有者的影響力。COP29、COP30談的則是如何運用南山龐大的業務伙伴、健康守護圈填補社會醫療缺口。
在這過程中,南山人壽發現原鄉長輩牙口健康、聽力健康指標明顯與城市長輩有落差。聽力與牙齒咀嚼能力都與罹患失智症的風險高度相關。
因此,南山人壽不僅提供遠距醫療、設立健康站,更透過資源整合,改善原鄉的長照防護網。尹崇堯有感而發表示,參加COP30讓他深刻體會,有別於減碳是會場主要議題,健康通常是COP會場中難被看見的潛流,但除了硬邦邦的減碳數據,關於健康、弱勢族群、氣候正義等週邊議題,反倒是南山必須優先關注的焦點。
從失望到渴望!葛望平:碳定價帶來減碳轉機
緊接著由全球第一家達成「組織、工廠、全品項」碳中和的美妝企業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分享COP峰會後的反思與企業行動。
長期關注全球暖化、北極圈融冰議題的他表示,COP30幾乎所有北極圈的代表完全缺席,反倒是石化產業遊說團體比例持續增加。全球氣候峰會儼然成為政治角力的舞台,「這是身為一個老百姓、企業家,最感到失望的地方。」
這也代表升溫2.5℃,甚至6℃,恐將成為現實。「如果是2.5℃,我們該如何調適?如果是6℃,我們會面臨糧食危機與人類生存問題,這是我們孩子這一代就會面臨的現實,該怎麼辦?」葛望平不解問道。
儘管現實充滿無力感,但葛望平卻不悲觀。他分析,儘管COP30最終協議文本未納入淘汰化石燃料路徑圖,令不少關心永續的人士失望,但《巴黎協定》第6.4條,卻讓碳定價與交易有了更透明標準。「如果碳有價格,企業就會將其視為成本,更有動力減碳。」
歐萊德過去幾年正是抱持這種積極正向的態度,才能在2020年宣布全品項碳中和,並預先儲存未來五年碳權。葛望平表示,該公司不只導入綠電,達成RE100(100%使用再生能源),更挑戰最難的範疇三減碳,希望消費者回家洗頭、洗臉減少用水浪費,「洗澡十分鐘縮短為三分鐘。」
「推動永續的過程中正因為有『失望』,我們才要『渴望』,」葛望平向在場企業家、學生喊話,「如果你們願意面對真相、願意改變,哪怕只是一小步,就有機會做得比以往更好。」

AI可為解方!張楊乾:升溫難擋,調適愈來愈重要
而後由每一年都親自參與COP的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分享本次觀察與台達行動。
從2007年印尼峇里島COP13就無役不與的他表示,當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才383ppm,如今卻已上升到425ppm。如果要控制全球升溫在2℃以內,濃度上限約450ppm,若要符合國際倡議的1.5℃,理想濃度應回到350ppm,顯示全球已經離目標愈來愈遠,挑戰也愈來愈大。
張楊乾觀察,氣候衝擊已勢不可擋,因而必須更重視「調適」。台達過去幾年投入珊瑚復育的過程中,就目睹全球正經歷第四次大規模珊瑚白化。團隊在南部復育的珊瑚,第一年存活率還有八成,但到了今年第四季,存活率卻只剩下不到10%。
他坦言,即便團隊努力達成復育一萬株珊瑚目標,但面臨如此劇烈氣候變遷,仍必須思考:如何透過AI與科技手段進行調適,並把生物多樣性納入氣候對策中。
台達的調適策略,是以生態系為本。張楊乾指出,台達採購綠電時,會要求供應商提供生態評估。過去台達也曾因為某個綠電案場發現保育類生物「台灣白魚」,考量整體生態保育,台達最終決定不採購該處電力,「這就是企業對利害關係人負責的展現。」
他強調,每一家企業、每一位學者都有不同專長,只要大家都在彼此領域貢獻心力,就能為全球永續盡一份心力。

誠實是ESG底線,氣候金融與調適並進
最後由《遠見雜誌》社長楊瑪利與三位與談人對談。關於保險業如何透過創新縮小民眾面臨氣候變遷的風險,「我們兩大特色是人多、錢多!」尹崇堯指出,壽險業資金龐大,南山人壽會利用資產擁有者身份,與被投資企業溝通ESG策略。
此外,南山人壽也正在思考把「氣候變遷」納入定價。例如,未來可能會針對熱傷害設計保單,也有可能在證實疾病、死亡是氣候風險造成,增加給付倍數,雖然目前仍有難度,但尹崇堯認為,值得努力。
而近日因為上游原材料被驗出含有禁用「蘇丹紅」的歐萊德董事長葛望平,則談起他對ESG落實的體悟。他認為,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誠實」,「歐萊德的產品行銷全球,如果真的有問題,為何歐盟、美國沒驗出來,反而在台灣被點名?我們的檢驗標準非常嚴格,甚至是國際級。」
但葛望平也提到應追究供應商責任,釐清為何歐萊德買的明明是天然原料,原料售價還貴數百倍,卻從其中驗出工業染料(蘇丹紅)。「我不希望讓支持綠色供應鏈的伙伴蒙羞,會堅持誠實與負責,事實終將釐清,」他強調。
而張楊乾則分享他在COP30看到企業參與調適的趨勢。他觀察,雖然私部門未必直接投資調適工程,但在國際趨勢上,透過購買相關債券,或是參與「混合融資」,都是企業可以參與的路徑。他也說自己十多年來洗澡就只用一盆水,還把洗澡水留下來沖馬桶,永續就是在不斷的日常實踐中,期勉大家可以共同響應。
活動最後,楊瑪利勉勵所有關注ESG發展的人士,即便COP30與會人士數量不如預期,進展也有限,但自然正成長、AI應用、健康議題等仍是持續發生的新趨勢。她相信,在《遠見》與所有政府、民間伙伴攜手合作下,永續力量一定會愈來愈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