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一大地震讓中台灣一夕之間成為「人間煉獄」。發生至今已逾一個月,民眾慢慢地從震驚的情緒中走出,開始為重建家園而努力。除了冀望政府的政策力、基層首長的決心、民間各界的整合外,災民也自己站起來。即使問題很多,經濟力大損,但是復原的速度和能量,正逐步展現。
懷著一顆疼惜的心到埔里賑災的人,沿著中潭公路一路走來,或許會驚訝地發現:除了怪手高踞在瓦礫堆上的「尋常」景象,以及公園內零零落落的幾頂帳篷之外,幾乎很難嗅到大災難後柔腸寸斷的氣息。
這是10月底的南投,在怪手日夜趕工的催促下,天空中總是浮沈著一層拆除建築物揚起的黃灰。遮蔽的天空下,車水馬龍輾過的是嶄新厚實的柏油路;可以做生意的人,也一如以往地擺起攤來;小學生嘈雜地跑過人行道。好像景物依舊,只是背景換成了黎巴嫩的廢墟。
復原速度快得驚人
復原速度的確很驚人,不過,這不包括「偏遠」的山區。一樣是南投草屯鎮直達埔里的中潭公路上,左拐進去不到兩公里,受災最嚴重的國姓鄉,就沒有「三千寵愛在一身」的埔里那麼幸運。
災變完第三週還沒水沒電的國姓鄉,不僅主要幹道房屋幾乎全倒,望著救援車隊呼嘯而過直奔埔里,心中的不平油然而生。「地震後第五天才有外人進入國姓,而且是東森電視台的記者;壓在水泥牆下的人,要救早就來不及了,」開五金行的國姓鄉居民林福雄說道。
而災後受創最慘重的中寮鄉,則是另一番殘破景象。鄉內過去最熱鬧的大街,由於有台北市政府與台南市政府的認養,雖然兩排房舍幾乎全倒,白天的挖土機與救援軍車塞滿了大街,幾乎讓人錯認為身在一個新富乍貴的新興都市。
夜幕低垂,駛進中寮的車輛,會誤以為自己開進一個荒山中的死城;中寮國小災民收容中心內,災民百無聊賴地三五成群,連電視新聞都懶得看了。「不知道要在這裡住到什麼時候?只好『加減』做生意,」一位以賣檳榔維生的婦人無奈地說道。
集集大震,短空長多?
水電等民生設施恢復速度愈快,國人對地震的記憶也淡出得更迅速。不過,九二一集集大震發生滿一個月,各項怵目驚心的數字,也如埔里地區每天仍要來個三、四次餘震般,慢慢地「揭露」在台灣人民面前。
首先,震災對總體經濟數字的影響,在短短一個多月內,數字就三級跳。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在10月底公布的數字,因為九二一大地震的緣故,我國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將往下調降0.5個百分點,使得全年經濟成長率僅達5.3%。
一般預估,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對台灣經濟所造成直接、間接總損失,很可能超過新台幣一兆元。據統計,地震直接造成數萬戶住宅全倒或半倒,這部分的損失即達新台幣四、五千億元;再加上道路、橋梁、電力、供水、電信、港口、學校等公共設施遭破壞,以及產業界廠房、設備損毀成本及停工虧損,推估全國經濟總損失應達新台幣一兆元。
災後重建所需經費更逾此數。李登輝總統曾公開表示,政府賑災總經費將達新台幣2500億元,再對照日本阪神大地震災後復建經費約1000億美元(約合3兆2000億新台幣),可知一兆元應是不離譜的推估數字。
不過,地震後政府對震災導致的經濟成長下滑程度,卻令人難以置信地樂觀。主計處最早認為只有0.2個百分點;經建會的預估更為樂觀,到地震發生一個月後,仍然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維持在5.5%的水準,亦即僅向下修正0.3個百分點。
此外,根據《遠見》雜誌針對600多家上市上櫃公司做的問卷調查顯示,九二一災前與災後,受訪企業對未來一年景氣樂觀程度由災前的六成,降至災後的四成,樂觀度約略降低20%。
不過,主管產業發展的經濟部,則不斷發出「短空長多」的心戰喊話,讓人對地震何以能「因禍得福」感到錯亂。
地震損害,遠超預期
這樣的調降水準,是不是低估了地震的殺傷力,一直被各界質疑。
曾任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的大華投信總經理劉壽祥,就認為政府的預估過於樂觀。劉壽祥認為,經建會的預估只包括地震的直接影響,並不包括因為導致停電的停工影響,甚至消費與民間活動的萎縮,也沒有計入。「若以10月21日完全恢復來估算,地震對經濟成長率的影響,可能高達0.8個到一個以上的百分點,」劉壽祥說。
美林投顧經理谷月涵也因為地震,不看好今年的股市表現。谷月涵認為,根據土耳其大地震後股市變化的情況顯示,地震後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會出現一年內好,兩、三年內不好的態勢。
此外,地震除了會導致超過新台幣一兆元的損失之外,谷月涵也預測明年可能出現自來水短缺;至於通貨膨脹與利率,也都將因為重建所造成的排擠效果,而出現調升的情況。
半導體廠商大出走?
很多人擔心九二一大地震對台灣命脈所繫的產業,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不過,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公布上市公司的受損情形,在總數456家上市公司中,營收短少金額在新台幣110億元左右,受創情況不算嚴重。
在所有上市公司之中,尤以電子業受創最重。證交所針對新竹科學園區內22家上市公司可能損失進行調查,發覺其中受地震影響者共計14家,不受影響者有八家,總計資產受損僅新台幣3100萬元。影響較大者,算是短少的營收,預計可達新台幣52億1000萬元,營業損失達新台幣18億3100萬元。
「九二一地震對半導體廠商影響最大,很可能導致半導體大廠部分外移,」明電腦財務處財務長游克用在地震後不久說道。而這樣的預測,近來已由部分半導體大廠的動作看出端倪。
國內第三家專業晶圓代工廠世大積體電路,最近即積極討論在海外設廠的可能性,預計在明年或後年,將會選擇一海外地點設立晶圓廠,以分散不同地理區之先天風險。
更何況不久前經過竹科的新城斷層,也出現蠢蠢欲動的跡象,令不少廠商虛驚一場;雖然地震專家認為新城斷層活動的可能性極低,還是讓位於斷層帶上的高科技廠商如坐針氈。如果地震的後遺症,是造成台灣高科技廠商不得已出走,也是值得政府深思的對策問題。
圖/災區外的民眾關心自己的股票是不是一跌千里,災區民眾卻善良的慶幸地震不是發生在台北。周元楷攝
恐慌下的復原
災區外的民眾關心自己的股票是不是一跌千里,災區民眾卻善良得慶幸地震不是發生在台北。
在埔里土生土長的埔里基督教醫院發展室管理師蘇忠台表示,地震發生一個月後,埔里還是每天會有三、四次嚇人的餘震,醫院也要隨時有防災的準備。由於餘震不斷,雖然多數居民已經回家或貸屋居住,公園、路邊的帳篷還是沒有收起來,以防隨時會來的地震。
災民每天的話題,除了地震還是地震。一位埔里災民回憶道,地震後的當天清晨,餘悸尚存的民眾在瓦礫堆中相遇,不論識與不識,都會激動地互道平安。災民的善良也令人動容,「還好地震不是發生在台北,要不然我們也沒辦法去救他們,」一位災民在閒聊時提到。
把鏡頭拉回災區的台中縣。
若以死傷人數來看,台中縣算是這次震災損傷最慘重的縣市;全縣有1135人不幸罹難,超過死亡857人的南投縣,受傷人數則高達4886人。
只不過因為台中縣的受災地區相當集中,多數也屬於都市邊緣的城鎮,災變初期,卻差點成為被遺忘的角落。「地震那天半夜,看著軍車載著阿兵哥一車車駛往南投,心裡真的覺得很不公平,這裡死了那麼多人,」住在軍方搭在東勢河濱公園帳篷的災民張文進說道。
相對於各界關注焦點集中於南投縣,位於城鄉邊緣的東勢,災民的態度就很不同。
不像南投縣鄉間地區多數人至少還有「土角厝」的一紙產權證明,全倒或是半倒都有慰助金可拿,恢復生息之後還可以照常種田、營生;由於屬於都市型地區,東勢的災民有很多是無殼蝸牛,災變不僅使他們無家可歸,連營生的生計都斷絕了。
張文進表示,平常他就是靠打零工維生,有五個小孩都在念書,打零工的公司也倒了,未來只能靠借貸度日;看著中央大官搭著直昇機高來高去,張文進只是很無奈,也不期望政府可以幫得上什麼忙。
10月初丹恩颱風襲台,位於河邊的災民收容中心,恐為大水淹沒,台中縣政府與立委都親自出馬,要求災民撤離,無助的災民說什麼也不肯走,「我們反正只剩爛命一條,地震應該將我們這些無殼蝸牛震死,留下那些有殼的人,」一位東勢的災民,直陳政府慰助金發放未照顧到無殼蝸牛的缺失。
政府有效率?還是無能?
「比較其他國家或過去台灣歷次發生過的災難,這次中央政府救災的速度,可以說非常快,」南投縣長彭百顯說。包括指揮軍方搶修道路、橋梁,以及9月22日當天就緊急核撥新台幣50億元應急,再加上免費協助民眾拆遷房屋,災民理論上應該感到窩心。
不過,救災過程中的紊亂,也暴露政府對救災指揮的生疏,以遭致民怨的結果。「此次救災的過程,的確很混亂,」因為舉辦法會問題,而與南投縣長彭百顯發生衝突的南投縣議會議長鄭文銅表示。
民怨的呈現,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問題。救災階段,災民不滿政府的關心來得太慢,不若慈濟、醫院等民間團體的救援速度;在安置階段,災民抱怨慰助金發放標準朝令夕改、遲遲領不到錢,甚至不知道自己有哪些權益;到了重建階段,則是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
「中央政府的朝令夕改,到了村里長都要開罵的程度,」台中縣長廖永來直陳;由於政策的搖擺,處於第一線的鄉鎮行政首長,握著慰助金也不敢輕言發放,擔心政策若再改,發出去的錢就收不回來了。
不過,也有不管中央政令、做了再說的急先鋒。南投縣拆遷最快的地方,當屬近來成為觀光重鎮的集集鎮。一手推動集集走向觀光重鎮的鎮長林明溱,在災變後也展現了基層首長臨機應變的決斷力,預計10月16日就能將所有傾倒的房舍拆除完畢,並預期在一年內就要完成部分重建工作。
「只要居民覺得不能住,就判定為全倒,哪裡需要等結構技師來?我規定房子拆掉了災民才能領錢,就不用擔心災民領了錢又反悔不拆房子了!」林明溱的做法,一舉解決困擾鄉鎮長進退維谷的處境。
認養的力量充分發揮
政府救災能力的不足,也幸好有民間與其他自發力量的協助。由於南投十三鄉鎮中,有九個鄉鎮的公所被震為危樓,使得中央政府對賑災的緊急處理系統完全癱瘓。屏東縣政府率先宣布認養南投,傾全力協助埔里鎮公所恢復行政能力。
隨後其他縣市也緊急投入認養工作,是協助災區架構起臨時行政能力的主要支撐力。認養中寮鄉的台南市政府,出動各個領域的公務員前來協助,災變初期光是協助災區民宅接水接電,就讓災民感到窩心不已。「過去市政府都有做防災演習,來幫忙等於是實際操練,」台南市政府督導陳惠鏡說。
災後最令人擔心的是心理復健問題。台南市政府的公務員希望在駐留中寮的一個月時間內,為未來做好長期追蹤的準備。台南市政府編制內九位社工人員來了七位,並根據災民的資料一戶戶去拜訪,「希望能留下最完整的資料,再商請台南神學院或長榮管理學院來接手,長期追蹤,」台南市政府社工員詹小松說。
不過,也有認養縣政府心有餘而力不足者。位於台中縣山區的新社鄉,由苗栗縣政府認養,但苗栗縣府能派出的人手有限,對災區的協助也只是杯水車薪。「苗栗的災民都跑來這裡了,」新社鄉長陳博綜無奈地說道。
此外,醫療方面的支援,也是讓災區民眾迅速穩定情緒的主要因素。奇美醫院社會服務部主任胡雅棠說,9月22日當天,載著五位主治醫師以及相關人員的醫療車,在南投縣體育場還亂成一團、等不到任何政府的派令時,便當機立斷開往集集,並一直駐留至今,目前還維持20到30人的人力在集集幫忙。
至於宗教團體的力量,更是不在話下。慈濟除了在災變發生之初,是最早進入災區安置災民的團體外,目前更動員人力挨家挨戶調查組合屋的需求狀況,災民對慈濟組合屋的需求人數,也往往比政府來得高與準確。
圖/災區百廢待舉,災民最期待的,還是趕快步入生活常軌。周元楷攝
大政府的小異數
不少災區居民希望能盡快恢復自己的經濟活動,有了經濟來源才好養家;而政府目前也實施了以工代賑的做法,企圖防堵大規模的災區失業問題。不過,阪神受災戶之一的中島絢子表示,日本政府原本預估用十年的時間完成硬體的重建,同時創造災民的就業機會,但硬體重建在兩年內就趕工完成,所以失業問題並未實際解決。
另一方面,政府安置計畫,包括組合屋的建造與租金的發放,至今仍無法將多數災民納入;不安的氣氛,也籠罩在災民收容中心。
住在國姓鄉的家庭主婦詹幸美,地震時死了一個孩子,因為擔心另一個孩子跟不上學業,而將孩子送到台中寄讀,每天除了要奔波於台中與南投,還要擔心自己在災民收容中心的帳篷會被收回。「我真的是因為不得已,」詹幸美無助地解釋。
更令無家可歸的災民擔憂的是,一旦災民中心解散,他們連遮風蔽雨的帳篷也會失去。「學校很快就要改建,到時候我們住哪裡?」一位國姓鄉的災民說道。
雖然政府在災變初期提出不少安排災民到其他縣市的安遷計畫,不過,災民的意願甚低。「南投縣民很不喜歡離鄉背井,還是最盼望在原地重建,」彭百顯說。
阪神的受災戶、近三、四年來一直在推動日本災難受難者援助法立法與實施的中島絢子也表示,在阪神重建的過程中,由於日本政府忽略了內在心靈的問題,為了神戶整體市容,而將組合屋都蓋在偏僻的郊區,導致受災戶不願前往。
更重要的是,日本政府將年老的受災戶都安排住在一起,卻未顧及這些年老者原來的人際網路,「在脫離了固有的人際網路後,反而引發嚴重的自殺問題,值得台灣政府參考,」中島絢子說。
姑且不論斷層帶限建範圍多大的問題,由於過去以來累積了太多的建築沈痾,重建也必須從長計議。
特別是公共建築,倒塌的情況也較民宅更為嚴重,未來不能再因為偷工減料而重蹈覆轍。曾任立委的現任南投縣社會科科長陳婉真就表示,連曾被內政部營建署評為優良建築、目前還在保固期間的埔里身心傷害復健福利中心,都應聲倒了。「埔里全縣高中以下的學校,只有30幾個學校沒有倒,當初發包的校長都應該抓去關,」陳婉真衝口而出地說。
心理重建問題將趨明顯
我國政府依據阪神大地震的經驗,也將重建工作規劃在五年內完成;為了籌措重建財源,財政部10月將發行400億元公債,挹注救災、安置經費。
不過,有更多的人認為重建的經費遠超於此,谷月涵就直指重建財源預估可能上兆。因此,這麼大一筆錢究竟要加稅,還是以發行公債的方式來籌措,也引發爭論。
多數學者傾向以發行公債的方式來挹注重建的財源,以避免加稅後可能引發民間消費的萎縮。「發行公債用來重建災區,總比拿去丟在TMD好得多,」政大銀行系教授李桐豪說。
重建財源雖然可能造成財政赤字的攀升,不過,多數人更擔心金錢難以承受的社會問題;其中,尤以災民的心理重建問題,最令中外醫療團體重視。「目前在災區可以看到一些災民還很樂觀,等到一個月後,社會的關懷度漸漸冷卻後,災民的情緒可能會爆發,」成大公衛學系助教授鄭雅文說。
埔里基督教醫院福利室主任林立明也表示,心理重建的問題,會在災民住進組合屋之後,才慢慢浮現;因為目前災民還忙著張羅吃、穿,未來安置下來之後,心中的悲痛才會爆發。
災民雖然因為政策的朝令夕改無所適從,最終還是冀望只能於有錢、有資源、有權力的政府。「政府政策這樣改來改去不太好。我們給他們一個月的時間,決定了之後再告訴我們怎麼辦,」國姓鄉的災民詹幸美天真地說道。
民間的力量,希望之所繫
在政府的安置措施之外,災民其實更盼望於民間團體的援助。其中除了慈濟的各項安置措施外,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直是災民的救星。
一位學者表示,地震發生之初,知識分子看到災區居民受到如此大的傷害,政府行政體系的表現又令人失望,幾乎只能徒呼負負。結果當時就聽到很多人在講:李遠哲快回來了!(李遠哲當時在香港開會)足見李遠哲在社會各界的號召力。
災後不久,李遠哲一肩挑起「全國民間災後重建協調監督聯盟」與「災後重建民間諮詢團」的雙料團長,除了號召一批學者與專家積極參與之外,也動用私人關係邀到大陸工程總經理殷琪擔任民間諮詢團的副團長,希望整合民間的資源,做好災後重建的工作。
並不是所有人都看好李遠哲整合的這股民間力量。彭百顯就表示,民間冀望李遠哲,顯示人民對政府的不信任。台大商學研究所教授江炯聰也表示,他雖然期盼李遠哲能發揮整合的效用,但他沒錢沒有資源,影響力恐怕有限。
即便如此,民間還是很快地在各地點火,期望能很快地燃燒起南投重建的引擎。建築師白鍚旼自己組織了一批義工,直接在接觸已達一年的國姓鄉福龜村,深化他的社區再造;前文建會副主委陳其南,也根據多年來推動社區總體營造的經驗,在魚池鄉共和村提出整體重建計畫。
原來就在埔里的文史工作者廖嘉展,更結合了各領域的學者教授成立埔里再造工作隊,並期望與李遠哲領軍的全盟緊密結合,為重建更美好的埔里,率先建立一個模式,「希望能先建設好埔里,再以此地為一個模式,推陳至其他鄉鎮,」埔里再造工作隊執行長江大樹說。
也有基層的行政首長,早已對重建胸有成竹;災變期間應變最迅速的集集鎮長林明溱,就是一例。
災變前,林明溱就為了如何改善集集雜亂無章的建築物傷腦筋;災變之後,他俏皮地說政府不花一毛錢就可以拆掉舊房子!他並不贊成在重建的過程中談太多的理論,他也早就畫出了集集重生的藍圖,就是要將集集發展成居民能夠藉由觀光維生的農業觀光休閒區。
圖/公共建築倒塌的情況較民宅更為嚴重,未來不能再因為偷工減料而重蹈覆徹。李鴻明攝
期望將集集的觀光提升到經濟層次的林明溱,對於重建後的集集,連一磚一瓦都想好要用什麼建材、什麼格式;如果有災民忍不住自行搶建,林明溱也以救災時的果決,強調要將搶建的房子列為違章建築。「有為反對而反對的居民,還說我比共產黨還共產黨,」林明溱若有所思地說。
重建之路何其迢迢,除了有理想的學者專家投入外,其實更需要的是台灣社會的長期關心,以及源源不絕的義工。「我每次下來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但每個week-end(週末)下來都忙得不得了,」曾經長期在埔里基督教工作的家庭醫師李兆然說道。他對埔里特別有感情,國姓鄉山崩後一家28口全部罹難的羅姓家人,都是他的病人。
10月22日,嘉義地區再度發生規模6.4的大地震,而且還發生在大白天。「天災不會發生在有準備的人身上,」這是李遠哲在震災後最令他感慨的一句話;如果只是遺忘,而不能以更積極的態度面臨隨時可能發生的天災,台灣難道還承受得起另一起大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