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甫上任,火速南下展開「傾聽之旅」,與中南部產業面對面交流。然而,當企業主一再喊出「別再漲薪」的心聲時,龔明鑫一句「今年公式不適當」卻瞬間點燃爭議。勞動部長洪申翰立刻回擊,強調最低工資審議並非經濟部說了算,而是依法由勞資政學四方共同決定。資方的關稅、缺工壓力,對上勞方的低薪、物價困境,這場勞資攻防,未演先轟動。
龔明鑫南下傾聽產業,卻意外點燃「勞資大戰」?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9月初一上任,就展開密集「下鄉行程」。短短幾天,他南下台中、彰化、台南、高雄,一口氣跑遍精密機械、水五金、塑膠、扣件等產業重鎮。這趟行程名為「傾聽之旅」,實則是一場產業焦慮的集體總動員。
中部機械業者在會場上直言,最怕美國的對等關稅,這一刀砍下來,訂單不是停滯就是外流;南部塑膠、螺絲業更是喊「生存不易」,缺工、匯率波動、能源成本全都壓在肩頭,甚至有人說,再這樣下去,恐怕連門都要關了。
「雨天絕對不收傘,政府會站在大家身邊。」龔明鑫一面安撫,一面承諾從金融紓困、展延貸款,到研發補助、海外拓銷,全套資源都「準備好了」。
資方心聲:這時候漲工資,真的吃不消
台灣產業眼下的確壓力重重。美國232關稅政策直接衝擊傳產出口,業者被迫吸收關稅,部分工廠甚至「接單歸零」;缺工問題更是雪上加霜,許多傳產仰賴移工加班苦撐,卻受限僵化的雇用比例規定。再加上水電成本高漲、匯率劇烈波動,對中小企業而言,日子幾乎是「每天都在過冬」。
許多業者喊話,不是不想照顧員工,而是連自己都快撐不下去,哪裡還加得起薪?有廠商更直言,若最低工資繼續調漲,勢必引發倒閉潮,產業鏈恐斷裂。對他們來說,薪資漲幅雖只是幾個百分點,卻可能壓垮本就搖搖欲墜的生意。
就在這些「老闆心聲」傳進耳裡後,龔明鑫認為今年經濟環境特殊,脫口而出:「今年最低工資調整不能再沿用過去公式。」正是這句話,讓勞動界勃然大怒!
勞資大戰一觸即發?
龔明鑫作為經濟部長,自然要替產業傳聲。他強調,經濟部的角色不是唱衰勞工,而是「如實反映業者的處境」,避免政策過度壓縮產業生存空間,於是,「今年公式不適用」這句話,成了資方的防線。
然而,勞動部長洪申翰可不這麼看。面對外界詢問,他毫不掩飾地回應:「經濟部長只是傳遞資方的想法。」語氣平實,卻暗藏火藥味。
洪申翰強調,最低工資審議是勞、資、政、學四方共21人共同審議,會在法定程序下,參考經濟指標、物價走勢、社會情勢以及各方意見,進行通盤審議。
勞團更是火力全開。台灣勞工陣線翻出數據,直指仍有200萬勞工薪資在3萬300元以下,占整體1/4,即便景氣表現亮眼、經濟成長率上修至4.45%,基層勞工的薪資卻被房租、外食費吃掉大半;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楊書瑋直言,在最低工資已立法的情況下,龔明鑫如此的思維更是欠缺法遵,其他國家為了維持勞工購買力,都已決定持續調漲最低工資,台灣的經濟部長卻為了維持經濟成長率,要犧牲勞工權益。
這番攻防,使得「最低工資調整」瞬間從技術問題,升級成「勞資對決」。表面上,這是一場部會首長的不同調,一邊是經濟部「護產業」,一邊是勞動部「挺勞工」;但,更深層來看,則反映出台灣長期難解的矛盾,產業在全球市場競爭壓力下求生,勞工卻在低薪環境中掙扎。
勞資拉鋸戰才剛開始
對產業而言,政府若一味要求加薪,可能加速企業外移,最終連工作機會都不保;對勞工而言,若每次都因「外部挑戰」而凍漲薪資,那麼低薪將永遠無解,形成惡性循環。
於是,龔明鑫與洪申翰的「隔空交火」,某種程度上替這場結構性矛盾點火,讓最低工資審議會還沒開,就先煙硝味十足。
9月底的最低工資審議會,想必不會是場安靜的會議,資方會拿出「關稅、缺工、成本」三重壓力作證,勞方則端出「低薪、房租、物價」的生活困境抗辯。政府部會之間,也得在「顧產業」與「顧勞工」間拉鋸。
龔明鑫下鄉的初衷,本是要展現政府「和產業站在一起」的決心,卻意外挑起勞方不滿;洪申翰的回擊,則像是一記「踩煞車」,提醒經濟部別越俎代庖。接下來,這場「勞資大戰」如何收場?不僅攸關200萬基層勞工的荷包,更是考驗「行動創新AI內閣2.0」在全球經濟挑戰中,如何兼顧產業競爭力與社會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