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迅速發展、滲透生活每個角落的時代,我們不只是迎來技術革命,更面對價值與選擇的重整。AI雖有可能加劇不平等,但同樣能讓更多人有機會成為中產階級;能協助更多人打造事業、成為創業家;能激發豐富的創意與文化,也能協助人類學習,拓展個人與全體社會的知識。人類勢必得和AI成為隊友,但更關鍵的是我們如何與這類軟體互動。(本文節錄自《AI來了,你還不開始準備嗎?》一書,作者:傑洛米・卡恩,寶鼎出版,以下為摘文。)
過去30年來,數位科技使人類經歷許多燈泡亮起的時刻:在網頁瀏覽器出現前,其實就已經有網際網路,但要到Netscape Navigator瀏覽器於1994年推出後,網路時代才真正降臨;MP3播放器在iPod於2001年問世前,就已經存在,但並沒有掀起數位音樂革命;蘋果2007年推出的iPhone並不是史上第一支智慧型手機,但在那之前,並沒有手機專用的應用程式。
2022年11月30日,AI世界的燈泡也點亮了:就在那天,OpenAI發表了ChatGPT。
ChatGPT問世後,AI終於克服了特斯勒效應,甚至前進到更高境界。大家突然意識到AI真的已經降臨,還能跟人對話,而且回應得自信又清楚,只不過內容不一定正確就是了。
你可以請AI根據冰箱裡的食材提供食譜,也能用AI做會議摘要——用一般文體或寫成一首詩都行!你可以尋求AI的想法和意見,用來加強商業模式或向老闆要求加薪;AI還能替你製作網站,或替你寫出客製化軟體來控管並分析資料。如果搭配其他生成式AI模型,還幾乎能替你產出任何圖像,只要你知道怎麼描述,系統就生得出來。
當今的AI形象已類似《2001太空漫遊》和《星際奇航記》中的電腦,大眾對這項技術的態度也瞬間從冷淡變成驚訝。這代表什麼?AI會導向怎樣的未來?人類還有未來嗎?
的確有些相關言論令人十分恐懼,某些甚至是來自站在AI最前線的高階主管與研究人員:有人說AI可能會取代全球3億個工作,也有人說ChatGPT就像「口袋裡的核彈」,已在大眾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引爆,將會摧毀教育與信任,甚至使民主蕩然無存。
OpenAI的共同創辦人兼CEO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也有一句著名的警告:要是不小心使用,AI可能會成為「人類文明的句點」。
我在研究時很訝異地發現,我們現在的許多顧慮以及AI革命引起的道德恐慌,在印刷機、電視和網際網路等早期技術問世時,當時的大眾也曾經歷過。對於AI的某些恐懼可追溯到電腦時代的開端,某些則是到了比較後期,才隨著網路、GPS、社群媒體和手機的出現而產生。
研究人類如何共同應對早期創新帶來的挑戰,可學習到許多寶貴經驗,不僅是要跟上改變,更重要的或許是如何維持不該變的部分。
某些社會趨勢其實是由早期技術先帶動後,才繼續由現在的AI加速、延伸,有時甚至是加劇。以社交孤立和對媒體的不信任為例,AI可能是使當前的情況更加惡化,並不一定是造成新的問題。
(延伸閱讀│取代你的不是AI,而是使用AI的人!程世嘉:關於AI的6項關鍵思考)
不過,AI和上述的這些早期創新有3個關鍵差異
第一,AI比我們過去接觸的大部分科技都更通用,與電話、汽車、甚至是飛機相比,反而比較像是書寫、金屬冶煉或電力的發明。有幾位AI思想家曾表示,這可能是人類「須要發明的最後一項技術」,因為AI有潛力幫我們創造未來可能需要的所有技術,也有潛力影響社會的每一個面向。
第二,AI的進步及採用速度,都遠遠超過之前的技術。ChatGPT推出一個月內就累積了一億名使用者,原本成長速度居所有消費性軟體產品之冠的Facebook,也花了將近四年半才達到這個里程碑。對AI技術的投資隨之暴增,在《財富》雜誌的全球500大企業中,超過一半都計畫在未來幾年導入類似ChatGPT的AI。
之所以強調這一切發生的速度有多快,是因為這代表人類更沒有時間適應AI正在形塑的新世界,更沒有時間思考AI的影響、該如何監管這項技術,也更沒有時間行動了。最後不管怎麼做,可能都已太遲,AI可能都已造成傷害,只是嚴重程度的問題而已。
最後,AI比先前的技術都更直搗人類的認知核心:在我們的認知當中,人類之所以獨特,是因為擁有智慧與創造力。
當年,全世界的勞工終究輸給了蒸汽鑽,人類的勞動力也跟著貶值,但不管怎麼說,人在體力方面本來就不是頂尖。我們早就知道許多動物跑得比人快、而且能爬得更高、游得更快、力氣也更大,可是沒有哪個物種思考力比我們強。
其實微處理器和先前幾代的軟體,已經有某些認知能力可與人類相比,而且運算速度與準確率遠遠勝過我們,執行機械式程序也更快、更精準,但寫出那些機械式步驟的,終究是人類。
換言之,電腦並未挑戰到我們的智力核心,也就是推理能力、用創新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想法與情感的創意表達力,結果AI卻一次挑戰了幾乎全部。
就是因為AI如此深奧,我們才會感到如此不安,對於這項技術既著迷又恐懼。
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可能從地球最聰明物種的寶座跌落,而且或許不久後就會發生。
各位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有點頭暈,但其實在AI帶動的未來,還是有許多事值得期待。如果我們能以正確方式設計軟體,並實施適當的政策,AI就能為全人類帶來超能力,譬如減輕日常事務的負擔,讓人以更聰明有效率的方式工作等。
但我們眼前也潛伏著重大危機,如果做出錯誤的選擇,AI將會使個人和整體社會弱化:我們的社交技巧可能會萎縮,在職場上也可能喪失權力與動力,非但無法主導機器,還成為機器的奴隸;政府如果沒能實施適當的管控,社會不平等會更嚴重,權力也將更加集中。如果讓AI自動處理核武發射決策,世界或許會就此滅絕;未來的超級人工智慧甚至可能對人類物種構成威脅。
AI雖有可能加劇不平等,但同樣能讓更多人有機會成為中產階級;能協助更多人打造事業、成為創業家;能激發豐富的創意與文化,也能協助人類學習,拓展個人與全體社會的知識。
說到底,要如何利用AI取決於我們自己
即使有些事在公共領域不常討論到,不常成為選戰或法說會的焦點,我們仍須團結做出對整體社會最有利的決定。唯有小心決策,才能運用AI來拓展人類最強的技能,而非取而代之。政府與企業的政策及規定,會大幅影響AI所造成的衝擊。
AI模型本身的能力很重要,但更關鍵的是我們如何與這類的軟體互動。要想處理得當,不能只聽打造出強大AI的企業怎麼說,也必須參考研究專家在人機互動和人類認知偏見方面的洞見。
人類勢必得和AI成為隊友,不能只是負責檢查軟體的產出;也必須堅持過程的重要性,不能光看結果。要實踐這些理想,關鍵在於同理心,也就是人類因為擁有類似生命經驗而對他人產生的理解,這是我們身而為人最珍貴且長久的禮物,也是人性道德的基石,更是AI不太可能發展出的特質。
我們不能太急著利用AI的技術效率,因而忘了同理心對人類文明有多重要,畢竟這是最人性化的特質。時時把同理心當做北極星一般的指引並不容易,但如果能做到,就能成功掌握人工智慧。
(延伸閱讀│「師字輩」工作都將被大幅改變?AI成職場分水嶺,區分出這2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