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孩子,為什麼這麼容易焦慮、玻璃心、沒耐性?父母投入這麼多愛與資源,為何孩子反而更失控?醫學博士、心理學博士里昂納德.薩克斯提醒:核心問題在於,我們太早放下父母的權威,把教養的責任交給了錯的人:「手機」、「同儕」、「潮流文化」。不教而教,是教養最大的誤解。(本文節錄自《教養的崩壞》一書,作者:里昂納德.薩克斯,華文精典出版,以下為摘文。)
父母權威的流失
從「說話有分量」到「什麼都要商量」,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位置變得模糊甚至無效。誤會「尊重」,是教養崩壞的第一步
當代父母誤將「尊重」與「放任」劃上等號,錯把「孩子自己決定」當作最好的教養方式。然而,孩子天生並不具備足夠的判斷力與價值觀建立能力。
真正的教養是「積極地引導」,不是退居第二線的觀望者。
外部體系的不當介入
當家庭失去主導地位,外部制度試圖介入,卻可能忽略孩子真正的需要與界線。如果你不教,網路會教──從TikTok到YouTube,從班上風雲人物到網路迷因,今日的孩子不再以父母為第一學習對象,而是深受演算法與同儕文化主導。
父母若不積極參與孩子的價值觀養成,就會讓孩子被外部文化定義「何謂重要、何謂成功、何謂快樂」。
(延伸閱讀│老闆父母都不懂: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將成為怎樣的大人?)
同儕文化的主導
孩子學會不再聽父母,而是照社群網路與同學的標準行事——愈想被接受,愈失去自己。
當父母缺席,同儕就會教你的孩子——孩子學會不再聽父母,而是照社群網路與同學的標準行事。
在這個演算法主宰價值觀的年代,孩子無時無刻不在比較誰穿得潮、誰更受歡迎、誰擁有最多追蹤者——當父母不再是價值導師,「主流文化」與「網紅KOL」就會取而代之。而這些價值,往往是短視的、淺層的,甚至違背孩子真正的長遠福祉。
(延伸閱讀│哈佛大學招生策略變?不愛平均成績高的模範生,想找的是「這種人才」)
家庭教育的3大誤區
誤區一:擔心「反彈效應」
許多父母誤以為「立規矩」等同「不夠愛」,因此選擇無止境的包容與放任。但無條件的愛,並不代表無條件的放任;真正的愛,是願意承擔不討好孩子的責任。
誤區二:我怕我的孩子被當成「怪咖」受到排擠
害怕孩子與眾不同,因此過度迎合主流價值,反而讓孩子在追求認同的過程中失去自我,甚至錯過培養自信與判斷力的機會。
誤區三:想讓孩子「獨立」,卻默許他不禮貌
有些父母認為「放手」就是不干涉,卻忽略了禮貌與尊重是社會化的第一步。真正的獨立,是在理解規範後仍能自主行動,而非對他人漠視無禮。
(延伸閱讀│台大教授:我最擔心的不是吊車尾的,反而是第一名的學生)
父母奪回「教養主導權」的3個方法
當教養失序、價值觀混亂、手機搶走了父母的發言權,父母該如何重新找回正確的家庭教育角色並教育孩子?
方法1:當朋友,不如當方向
教養的本質從不是一味嚴苛或退讓,而是擁有明確價值導向的穩定引導。面對孩子的情緒、行為、選擇,父母該如何堅持原則又不失溫度?立場清晰、態度溫和、原則一致,是現代父母不可或缺的3項核心素養。你不必「控制孩子」,而是要做「有方向的領航者」。
(延伸閱讀│父母不該當孩子的朋友?專家:教養就必須承擔被討厭的勇氣)
方法2:真正的選擇,來自判斷力
自主選擇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深度對是非、後果、價值的理解。從孩子挑選學校、社交對象、娛樂內容開始,父母應是「選擇訓練師」,不是把選項全盤交出。把選擇權給得太早,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幫助孩子理解選擇的邏輯,才是教養的關鍵。
(延伸閱讀│教孩子「建立價值觀」,就能做好時間管理、找回專注力)
方法3:界線就是自由的起點
沒有邊界的自由,是溺愛;有規範的自由,才是真正的成長空間。現代孩子情緒脆弱、自律低落,正是因為界線感的全面崩解。
父母若能清楚設定規則、界定行為容許範圍,孩子反而會在這樣的穩定框架中感受到安全、自信與行為一致性。
(延伸閱讀│頭腦好不代表很會念書!哈佛學生都有一項特質:「RQ」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