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安靜崩解是什麼?為何我認為想治好,該投資「下班後身分」?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user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2025-08-23

瀏覽數 50+

示意圖。資料照
示意圖。資料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最近,職場出現一個新詞——「安靜崩解(quiet cracking)」。不像公開崩潰那樣戲劇化,沒有人會在茶水間痛哭,或在社群寫長篇抱怨文。這是一種更隱微、更普遍的疲憊感,例如每次聽到主管的無止盡要求時,只會苦笑。我太懂這種狀態,因為剛進職場那幾年,我總是把工作放第一,結果換來透支的身心。但我想說的是,與其抱怨或者輕易離職,我覺得要治好這種灰暗心態,最好的方式是投資下班後的新身分。

你可能也熟悉這種狀況:回到家,手機持續震動,主管的訊息接二連三響不停。週末本來打算好好休息,卻忍不住打開電腦「順手」處理文件;一邊告訴自己「沒關係,再撐一下就好」,一邊漸漸發現——熱情沒了、專注力散了,連身體都在抗議。

你正在「安靜崩解」的線索

我常覺得,安靜崩解(quiet cracking)就像玻璃慢慢出現裂痕。表面看來無恙,實則裂縫早已擴散,直到整片碎裂。根本原因其實很單純:工作與生活的界線消失了。

當工作無限延伸到下班時間,當訊息隨時跳出來要求「現在就處理」,我們失去的不只是幾個小時,而是能真正休息、修復的空間。如果沒意識到這些裂痕,後果往往不只是倦怠,還可能情緒崩潰,甚至影響健康。

我太懂這種狀態,因為曾經深陷其中。剛進職場那幾年,我總是把工作放第一。那時以為,只要多做一點、多撐一下,就能更快被看見。

結果,被看見的不是我的努力,而是我透支的模樣。

直到母親過世,我才徹底清醒。那一刻我才明白,人生不能只靠「工作」衡量。親人離世之後我才意識到:再多績效、再多加班,也換不回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時光。

於是,我開始練習「切割」。能隔天處理的事就留到明天,下班後收起筆電,把焦點轉回自己。

設立「生活開關」,讓身體知道何時該停

當然,切割不容易,尤其在這個「隨時在線」被視為基本配合度的年代。但我始終相信,職場人一定要替自己設下界線。

每個人的做法不同,關鍵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像是給自己一個專屬的工作角落,下班就收好電腦,讓身體知道「今天結束了」。

【給遠見訂戶】續訂遠見最划算的時刻,兩年送一年,現在訂閱>>

建議你可以:

  1. 開啟手機的「勿擾模式」,並跟同事說明:「非緊急訊息明天回覆」。

  2. 為下班設計一個「生活開關」儀式:散步、洗澡、換上居家服,甚至播放一首固定的歌,提醒自己「要回到生活了」。

投資「下班後身分」,是對自己的交代

最重要的是,把下班時間拿來投資「非工作身分」。去健身、畫畫、做菜、陪伴家人——讓你不只是「員工」,還是朋友、孩子、伴侶,甚至是一個有夢想的人,也許還能培養一項斜槓技能。

例如現在的我,下班後會做的事情可不少。如學調酒、研究美股、讀面相學,或單純跟朋友去看夜景、喝杯酒,這些小日常,讓我重新感受到生活的重量。

我才真正懂得,切割工作與生活,不是偷懶,而是讓自己活下去的方法。因為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我也鼓勵你,如果真的累了,就找心理師聊聊。朋友可以給你情緒價值,請你吃頓飯,但真正能幫你理清問題的,是專業的心理諮商師。

安靜崩解背後意涵

安靜崩解提醒我們:人不是機器,無法無限輸出。若總是把工作背回家,最後丟掉的,可能不是績效,而是幸福感,甚至整個自我。我現在常在下班後對自己說:「今天的努力已經夠了,剩下的交給明天的我。」這句話不是敷衍,而是一種選擇。

因為職場是一場長跑,不是短衝。只有適時放下,才能走得更遠、更穩、更自在。

延伸閱讀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