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 I人錯了嗎?最近聽到一些Z世代上班族感嘆,內向族在職場容易被貼上「被動冷漠」的標籤!但自己就是不愛裝熟,也畏懼開會發言怎麼辦?我也是屬於MBTI的I人,聽到相當有感。必須說不管台企或外企,E人註定相對容易贏得主管第一眼好感,但I人也能善用策略性社交成為「第二眼良才」,以下就來分享我跟周遭I人朋友在人際上聰明破冰的四個解方。你不必討喜,但贏得信賴是應該的。
隨著Z世代(約出生於1995~2010年)逐漸成為職場主力,許多主管發現一個新現象:愈來愈多年輕員工屬於內向型人格,也就是MBTI中的I人。他們低調、不喜歡高壓社交,有時在溝通上甚至顯得「慢熱」,與以往外向主導的職場文化產生落差,導致部分Z世代I人在工作中感到格格不入。
身為一位I人,我深有同感。我獲得能量的方式是閱讀與寫作,而不是社交或應酬。但因工作需求,我必須對外演講、對內簡報,於是訓練自己在職場上呈現出「類E人」的樣貌。我認為,把工作角色與私下個性區隔清楚,是內向者的生存之道。而事實上,在台灣職場,外向、懂社交的人確實比較不吃虧。為什麼會這樣?
社交力,就是職場加分工具
讓我分享一個在美商公司面試兼職人員的經驗。當時有兩位候選人:一位女生乖巧內斂,另一位男生活潑外向、口才極佳,連外型都很出色。副理聽到他和主管的對談後,馬上表示印象不錯。即便他遲遲未能準時報到,我們仍等了他一個月,希望他來。
說白了,這家公司要的是有熱情、能應對客戶的員工,而不是只會聽話的好孩子。
這個例子說明得很清楚:擁有良好社交能力的E人,仍是職場常勝軍,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三點:
1. 表達力=生存力
在資訊爆炸、節奏緊湊的職場中,主管往往沒空挖掘每位員工的潛力。能主動表達、有效溝通的人,更容易被看見與信任。E人恰好擁有這種即時反應力,自然更受主管青睞。
2. 建立人脈,推進工作更有利
E人樂於社交,能迅速在團隊與跨部門之間建立連結,這些非正式人脈常成為工作的加速器。當需要協作或整合資源時,他們總能派上用場,對主管來說既實用又可靠。
3. 有能見度,就有機會
懂得適度曝光自己的人,在關鍵時刻更容易被想起、被提拔。E人善於「存在感管理」,即使只是簡單分享成果,也能讓主管對其貢獻留下印象。
Z世代在社群媒體與線上互動盛行的年代成長,更重視真實感與心理界限,對傳統那種強勢社交常感排斥甚至焦慮。
加上疫情期間普及的遠距與非面對面溝通,讓許多I人更加習慣低互動模式,回到實體職場後自然不適應。
這些背景可以理解,但也導致部分I人不知該如何建立人際連結或表達貢獻,最後常被誤解為「不主動」「沒想法」「沒有參與感」。
I人如何翻轉劣勢,發揮優勢?
我有位朋友是工程師,典型的I人,平常不多話,但習慣每週寫進度簡報、整理文件邏輯清晰,也會固定回報進度。有次部門要挑一位代表參與跨部門協作,主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因為他讓人感覺「穩、準、值得信賴」。這就是策略性表達與微社交累積出來的存在感。
I人並非沒能力,而是擅長的方式不同。如果能用以下四種策略性方法進行社交與表達,就能避免在職場中被忽略。
1. 練習「微社交」,建立最小限度關係網
你不必變成社交高手,但可以從主管或合作對象開始,建立1對1的信任關係。透過主動更新進度、提出建議等互動,建立基本連結,不只提升存在感,也讓人感受到你的專業與穩定。
2. 用文字幫自己說話
I人擅長整理與邏輯清晰的表達,不一定要當場發言才叫參與。你可以透過Email、簡報、專案紀錄等方式展現成果。這種「低接觸曝光法」既符合個性,也有助主管掌握你的貢獻。
3. 安排固定的表達時機
建議I人在每週或專案階段固定設定簡短回報時段,即使只是幾分鐘的更新,也能展現主動性。即使不健談,但穩定的溝通節奏能讓主管放心,也建立你可靠的形象。
4. 不必討喜,但要被信賴
Z世代常因不想「強迫自己迎合」而選擇沉默。但請記住:讓人看見,不是為了討喜,而是讓大家知道你在貢獻什麼。只要你的工作對團隊有幫助,適度展現,是應有的權利,而非社交壓力。
找到自己的節奏,你也能被看見
社交型E人較容易被推上舞台,但這不代表內向的你沒有立足之地。Z世代的I人,只要調整溝通策略與「存在感管理方式」,一樣能贏得信任與重用。
你不需要變成人來瘋,只要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節奏與表達方式,讓主管知道你在、你有做、你在意這份工作,這就是你最強大的職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