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超過半數成年人在過去一年內讀不到一本書,而以下建議能讓你避免這種窘境。與其刻意「找時間」閱讀,你可以把花在低效活動的時間用於閱讀自我成長書籍。少看一點網飛(Netflix)、少滑一點社群媒體,多一些自我成長,總是有益無害。(本文節錄自《閱讀複利》一書,作者:尼克.哈奇森,商周出版,以下為摘文。)
15分鐘原則
研究顯示,超過半數成年人在過去一年內讀不到一本書,而以下建議能讓你避免這種窘境。與其刻意「找時間」閱讀,你可以把花在低效活動的時間用於閱讀自我成長書籍。
少看一點網飛(Netflix)、少滑一點社群媒體,多一些自我成長,總是有益無害。來看看以下這些簡單的算式:
只要把早上用來滑社群媒體和晚上用來追劇的各15分鐘拿來閱讀,你就能在一年當中精進自己人生中20個不同領域。
除此之外,追劇和滑社群媒體帶給你的短暫多巴胺會隨著時間消逝,然而閱讀帶來的充實感卻能持續一生。現在回想,我已經完全不記得半年前看的影集主角叫什麼名字了。有點難過,但也沒辦法!
(延伸閱讀│如何不讓「多巴胺小偷」奪走你的選擇能力?必須覺察「這2件事」)
設定閱讀動機
在打開一本自我成長書籍之前,我花了一點時間釐清自己的閱讀動機。我想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我想讓它幫助我達到什麼特定目標?
你的動機中包含愈多對自我及情緒的投資,就愈可能在一本書裡獲得變革性的啟發,進而真正改變人生。
建議你將閱讀的動機寫在紙本書的扉頁上,或是寫便利貼,貼在電子書或有聲書的閱讀器上。每次開始閱讀之前,就回顧一次你的動機,這能讓你聚焦於與你的目標最相關的內容,幫助你展開實際行動、達成目標。
從我養成閱讀習慣以來,我會在開始讀一本書之前在扉頁上簽名並寫上日期。我很喜歡這個小小儀式,當我重新閱讀這些書時,看到當時留下的字跡總會有種溫馨懷舊的感覺。如果把書借給朋友,我也會邀請他們在書上簽名,讓閱讀建立起彼此的連結。
當我問別人最近在讀什麼書,以及他們為什麼讀那本書時,通常會得到一臉茫然的回應。釐清自己閱讀一本書的動機非常重要,這代表你對於自我成長有著明確的方向。
當你知道自己為何而讀,就能夠更全心投入、思考書籍與生活的關聯,並且建立起有意義的連結,讓自己能夠真正進步與改變。
你必須知道自己為什麼讀一本書
請花幾分鐘的時間思考並釐清自己讀這本書的動機。你想從其它正在閱讀的書中獲得更多養分嗎?你想學會更有效的筆記技巧嗎?你想讓知識更加內化嗎?你想變得更健康、更富足、更快樂嗎?
舉個例子,你可以說:「我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我想在下週末以前至少找到並且實踐三個做筆記的技巧。我想學習如何在腦中留下更多書中的知識、將它們應用到生活中,讓我更能發揮潛力。我已經受夠平庸的人生,為了我的家人、朋友和我自己,我要變得更健康、更富足、更快樂。」
每一次打開這本書的時候,都要複習自己的動機,最後的結果會讓你驚豔。
我們的大腦裡有一支天然的螢光筆,稱為「網狀活化系統」(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RAS),它會幫我們過濾掉不相關或不重要的訊息,保留並強調重要的內容。當我們釐清自己閱讀一本書的動機並時常回顧,就是在告訴我們的意識和潛意識,哪些訊息要保留並強化。
成長型讀者(rising readers)會將動機作為力量,讓閱讀從單純的娛樂變成具有教育意義的行動。一般讀者常常因為缺乏動機而放棄,幸好你現在已經知道該怎麼透過閱讀獲得更多回報了。
動機愈強,你就愈能內化你讀到的內容,並加以實踐。請真切地感受你的動機,並在每一次回顧時盡可能注入深刻的情感。
(延伸閱讀│當人生遇到瓶頸、感覺僵化,去閱讀「這2種書」就能獲得啟發)
與朋友共同閱讀
在你的社交圈裡,有沒有能因為這本書受益的人呢?
我相信,每個人都是與自己最常相處的五個人的平均值。要提升你所在的社交圈,最好的方法就是所有人共同成長。
多買幾本書送給你的朋友,再邀請他們和你一起閱讀,這樣大家可以一起學習。另外,閱讀自我成長書籍最有趣的地方在於,每個人的收穫和切入的重點都不同,多元的觀點對你的閱讀及學習也很有幫助。
有什麼比送給摯友和家人一本能大大改變生活的書,更能加深彼此感情的事呢?
(延伸閱讀│巴菲特養成富人腦的「富習慣」:沒時間閱讀,就沒時間變有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