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脈不是點頭之交或名片張數,而是真正願意為你出手的信任圈。真正強大的人脈,從來不是來自交換,而是建立在信任與價值之上。打開話題、拉近距離、創造第一印象,這些看似簡單的社交行為,其實蘊藏著深刻的心理機制與策略思維。並非所有關係都值得投入,而懂得判斷人脈的價值、辨識關鍵角色類型,才能讓你的經營更有方向。(本文節錄自《人脈策略術》一書,作者:周晴安,山頂視角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在廣大的人脈網絡中,有人給你機會,有人幫你發聲,有人讓你接軌新的圈層。這些不同角色,雖然可能都只是一次握手或幾次對談的關係,但他們在你的人脈策略中扮演的「功能」各自不同。
如果你能辨識出這些關係人所屬的角色類型,就能更清楚:
.該如何與他們互動;
.應用什麼策略與節奏;
.如何在每一次接觸中創造最大價值。
拆解人脈網絡中3大核心功能角色
資源型關係人:給你實質資源與解方的人
這類人通常具備以下特徵:
.他們握有你當下所需的工具、金流、平臺、通路或知識;
.他們可提供具體協助,如場地、技術、資金、內容;
.他們的價值來自「可實作性」,而非曝光或擴散。
舉例:
.願意借用公司會議空間的商務發展經理;
.願意幫你改寫簡報、校稿、共同寫計畫的同儕夥伴;
.提供你進入某項補助申請流程的專家顧問。
經營策略:
.對資源型關係人,要具體而清楚地表達需求與回報;
.建議使用「合作模式圖」呈現合作方式,讓對方一目了然;
.結案後記得具體致謝並留下合作成果資料,有助後續循環。
實用話語設計:
「我想試著做一份內容計畫,過去看你在這領域很有經驗,是否願意花30分鐘看一下初稿、給我一些建議?」
影響型關係人:能替你創造認可與信任擴散的人
他們或許不會幫你操作流程,但只要一句話、一個轉發、一場共同現身,就能讓你被更多人信任或接納。
這類人通常具備:
.群體中的認可度高(社會信譽);
.在特定領域有話語權與象徵意義;
.他們的「信任背書」就是最大的影響力。
舉例:
.在社群上轉貼你內容並留言推薦的資深前輩;
.願意在場合中介紹你給其他人、強調你的專業;
.願意引用你說過的觀點,納入他的演講或文章。
經營策略:
.不用強求合作,但要設法讓他們認識你的價值觀與語言風格;
.可先主動分享對方的內容、產出共鳴回應,建立對話默契;
.他們通常重視「理念一致感」,而非功利性需求。
實用話語設計:
「我最近閱讀您關於新世代職涯選擇的觀點,深受啟發,也將它納入我近期的社群內容撰寫,想與您分享我整理的架構,若您有任何建議,對我會是很大的幫助。」
連結型關係人:能打開圈層、搭起橋梁的人
這類人或許不是終端決策者、也未必是專業提供者,但他們擅長牽線、介紹人、搭建合作對話的場域,是「你與其他人之間的橋梁」。
他們的價值在於「流動性」與「網絡搭建能力」,而非直接輸出。
特徵辨識:
.他們總是在社群、場合、論壇中擔任主持人/介紹人;
.他們樂於串聯不同領域的人,常說「我幫你介紹誰好了」;
.他們的影響力來自「誰都認識他」,而非他有多強勢能量。
經營策略:
.這類人喜歡「被信任的邀請」,如請他幫你介紹某人,但要先清楚說明對方為何值得他介紹;
.可與他共創活動、社群或一篇整理型文章,提升彼此的可轉介性;
.把他變成你可信任網絡中的節點。
實用話語設計:
「我最近想拜訪幾位正在做ESG轉型的中小企業主,聽說您與那個圈子熟識,不知是否方便引薦一位值得我學習的對象?」
(延伸閱讀│「溝通力」是讓對方愉快說話的能力:在提問前面加上「這3個字」)
台灣真實觀察:一場講座如何辨識3型關係人
在一次由設計產業推動平台舉辦的創意講座中,主講人分享她的品牌故事後,收到3種回饋訊息:
.資源型:一位地方書店店長主動說:「如果你願意辦一場實體小聚,我可以免費提供空間與人力協助。」
.影響型:一位設計媒體編輯寫了一篇觀後心得文,並標記她:「這是我近年來最喜歡的設計人訪談現場。」
.連結型:一位創業加速器的成員說:「我覺得你可以和我們這個青年創業論壇認識一下,我來幫你牽線。」
這三個人代表了三種關係價值層面——她沒有一味感謝所有人一樣多,而是根據每人的角色設計不同的後續行動策略。
懂得分類人脈角色,才有策略地精準互動
你不能用一種語氣對所有人,也不能用同一種合作模式經營所有關係。
「不是每個人都會為你站上舞臺,但每一類人都有讓你走得更遠的位置。」
從今天開始,請問自己:
當你看懂人脈的「功能價值」,你就能做出更少錯誤投資、更有策略的信任布局。
(延伸閱讀│3位加油站工讀生教我的事:推銷88元小物,為何能讓顧客從拒絕到甘願掏錢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