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可怕在於幾乎無法有效預防,對付癌症唯一可做的是早期診斷,完全處於被動狀態,英文稱為「Reactive」。但是對於心血管疾病我們可以超前部署,英文稱為「Proactive」,也就是化被動為主動。倘若能如實奉行「護心8要點」,可大幅減少總死亡人數45%、減少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80%。(本文節錄自《江晨恩醫師心血管診療室》一書,作者:作者:江晨恩,天下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某天晚上在學會演講後,與同學施醫師結伴搭計程車回家,他說上個月又有一位同學癌末走了,這已經是第3位癌末過世的同學。他們和我一樣不到65歲,而且都不吸菸、無不良生活習慣,雖然不常聯絡,但我仍十分不捨。
不久前,有位患者家屬來到我的診間,見到我就跪下來。我嚇了一跳,連忙扶他起身並問發生什麼事,要他慢慢說。我注意到患者並未一起來,心裡正納悶,望著家屬略帶悲傷的神情,一股不安籠罩心頭,猜想事情恐怕不妙。
果不其然,家屬緩緩說父親不久前肝癌末期過世了,從發病到離開只有短短3個月,令人措手不及。他特地來感謝我照顧他父親20多年,讓父親這麼多年來不曾再犯心臟病。
其實,當年我接手患者時,他已被診斷出重度冠狀動脈心臟病,有3條血管阻塞超過80%。我使用適當藥物控制並穩定病情,加上患者很配合,20多年來心臟無恙,想不到最終是癌末離世。
此情此景教人唏噓遺憾,光是2023年一整年,我的患者就有超過20位死於癌症而非心血管疾病。
(延伸閱讀│「肺癌」是台灣人未來10年健康頭號大敵?醫:改善唯靠「這件事」)
癌症的可怕在於幾乎無法有效預防,例如即使不吸菸、煮飯時不大火快炒也可能罹患肺腺癌,而且肺腺癌早期常常沒有任何症狀,發現不對勁去檢查時,往往已是末期。
這種「聞癌色變」帶來的無力感與幾近晴天霹靂的震撼,不只患者與家屬悲痛無奈,就連我們醫者也難以擺脫。
對付癌症唯一可做的是早期診斷,例如做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糞便潛血檢查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2000多年來被奉為中醫寶典的《黃帝內經》提到「上醫治未病之病」,也就是及早預防,是很先進的預防醫學概念,可惜對癌症來說行不通。
所有疾病中,癌症受到的關注度最高,政府、健保也投入最龐大的資源,但這些年來癌症的死亡人數並未明顯下降。
而在癌症受到高度關注的情況下,心血管疾病的防控好像就矮了一截,大概只有傳出某位名人心肌梗塞猝死的新聞後,才會在媒體和大眾間引起短暫熱度。
事實上,從2017至2021年5年間,廣義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壓性疾病)的死亡人數已經略微超過所有癌症的死亡人數,到了2022年差距更加擴大。
如果換算成死亡時鐘(每經過多久就有一人去世),2021年與2020年相比,癌症死亡時鐘提早了18秒,可是心血管疾病的死亡時鐘卻提早了49秒, 2022年與2021年相比,癌症死亡時鐘只提早了4秒,心血管疾病卻提早了39秒。這是很大的警訊,表示我們應該立即關注心血管疾病。
有個好消息是,心血管疾病的預防遠比癌症的預防有效
對於癌症現在我們只能早期診斷、及早發現,只能「等」,完全處於被動狀態,英文稱為「Reactive」。但是對於心血管疾病我們可以超前部署,英文稱為「Proactive」,也就是化被動為主動。
美國心臟學會在2022年提出「護心8要點」,倘若能如實奉行,可大幅減少總死亡人數45%、減少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數80%。在癌症防治上,幾乎不可能出現這樣的顯著成果。
「護心」、「護血管」就像投資理財,愈早行動效果愈好。每個人都只有一條命,投資失敗可以再來,可是護心不成功,就嗚呼哀哉了。
(延伸閱讀│怕缺錢,卻不怕錯過人生體驗?擁有「這資產」才是真正的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