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親子間對話成敗,表達方式決定9成!否定孩子前,先記住2大原則

比稱讚、責備更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5-05-07

瀏覽數 1,000+

《不否定的教養練習》/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不否定的教養練習》/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教養上要做到不否定孩子,有一項重要觀念,那就是:理解「孩子有孩子的狀況」。爸媽身為歷練豐富且成熟的大人,大多時候,想法比孩子正確,這也是理所當然。但就算確信自己是對的,也希望各位別強迫孩子接受。因為重要的根本不是誰對誰錯,而是有沒有接納孩子的想法和心情。(本文節錄自《不否定的教養練習》一書,作者:林健太郎,先覺出版,以下為摘文。)

提高家庭的「心理安全感」

要做到不否定孩子,還有另一項重要觀念,也可以說是大前提,那就是:提高家庭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是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兼組織行為學專家艾美.艾德蒙森(Amy C. Edmondso)提出的概念,近年來在商業領域備受關注。

簡單來說,「心理安全感高」就是指組織裡的每一位成員都可以安心表達自已的想法和感受。相反的,若發生以下幾種狀況,則代表該環境「心理安全感低」:

.在會議上和公司裡發言會挨罵。

.提出想法或意見時會被嘲笑或忽視。

.挑戰失敗時會被斥責。

一家心理安全感低的公司,會產生諸多弊端,例如:大家都怕被批判而在會議上選擇沉默、下屬不敢向上司表達意見、出了錯也無法與上司商量,於是選擇隱瞞,進而導致組織衰敗。

我認為,「心理安全感」在家庭裡更重要。

家庭的心理安全感,可以解釋成「家人之間可以安心表達自己想法、感受並行動」

各位不妨也想想自己家庭的心理安全感高不高呢?

假設孩子擅自做了某件事情,身為爸媽的你,會怎麼做呢?

.立刻否定。

.不合自己的意就生氣。

.覺得孩子說的話不必認真聽。

.家裡潛在許多「禁止事項」。

這些狀況都意謂著「家庭的心理安全感低」。

如果孩子的心理安全感低,以下情形就會變成常態:

.害怕父母,什麼都不敢說。

.難以表達自己的意見。

.習慣觀察父母的臉色。

.只會聽父母的話,不會自動自發做事。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慢慢的,孩子有事也不會找爸媽商量,甚至可能不想回家。

「家庭的心理安全感」遠比想像中重要。讓家庭成為能讓孩子安心的所在,孩子也可以與父母安心相處。

(延伸閱讀│3歲半兒打翻水罐:媽媽忍住發脾氣衝動,得到一個珍貴結果

公司禁止濫用職權,在家裡卻是慣犯?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公司主張「職權騷擾零容忍」,至少大家已經普遍意識到,利用自己的職權霸凌下屬或團隊成員是不對的事情。

然而,這種濫用職權的狀況,卻「變相」存在於親子關係之中。

在公司裡,目擊職權騷擾的同事會向公司報告,受害者也會主動投訴,但家裡發生的事情,只有家人才看得到(只有極少數的情況下,外人才有辦法窺見他人的家庭生活),而且孩子對於職權騷擾也沒有概念,因此很少曝光。

因此,當爸媽的必須懂得自我約束。

你訂了嗎?訂遠見兩年,額外加送一年,智慧閱讀不間斷

當你生氣時,請問問自己:「我這樣對孩子發脾氣,如果發生在公司裡,會不會構成職權騷擾?」

如果會構成職權騷擾,請改變自己傳達和提醒孩子的方式。

培養不否定孩子的習慣,就是防止這種事情發生的根本方法。

.不否定孩子(順帶一提,孩子被否定時會想要反彈)。

.不斥責孩子的失敗。

.認可孩子的人格。

.不認為自己比孩子正確。

.別拿「禁止事項」過度限制孩子。

.與孩子互動時,抱持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原則。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教導孩子。

.讓孩子知道爸媽是支持他的。

.孩子真的做錯事情時,指正行為之後,也要照顧孩子的心情。

實踐以上這些做法,提升家庭的心理安全感,你會看到效果慢慢出現,像是「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與自尊心」、「孩子更願意積極挑戰事物」、「更常正面思考,採取正向的態度與言行」、「孩子和爸媽的情緒更穩定」、「家庭氣氛變好」等等。

「不否定對話術」的2大原則

愈是強迫孩子,孩子只會愈不想做,先記住這兩項原則:

1. 人會排斥別人叫自己做事情。

2. 人比較願意做自己決定的事情,而非他人要求的事情。

兩項原則都以「人……」為開頭,由此可見,這既適用於孩子,也能套用在大人身上。

舉個例子,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你在網路上看到一樣商品,很感興趣,便找了一天前往門市。在你拿起商品的那一刻,店員向你大力推銷:「這件商品特價只到今天,要買要快!」你卻突然失去了購買的欲望。

或者是這樣的經驗:小時候,你正準備開始念書,爸媽突然在這時候叫你「快去念書」,你就頓時失去了念書的動力。

同樣的,孩子可能原本打算看完電視就去寫作業,可是一聽到爸媽說「快去寫作業」,反而就不想寫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親子間的對話,表達方式決定了9成 

重要的是設計一套對話方式,讓孩子認為是「自己主動想做」,而不是因為被要求才去做的。

假如店員說:「這是我們的招牌商品,隨時都有庫存,您不必著急,可以慢慢想。不過,這件商品的促銷優惠只到今天,現在買的話非常划算,您參考一下。」

這樣是不是就讓人更想買了?

基本上,店員的意思同樣是「建議今天購買」,表達方式卻會影響客人「想買」或「不想買」的心情。

所以我們要在表達方式上花點心思。

以要求孩子寫作業的情況來說,直接叫孩子「快去寫作業」,孩子可能會抗拒。不妨試著這麼問:「你的作業大概什麼時候可以寫好?」 

想要有趣一點的話,還可以大膽地問:「你今天有預計要寫作業嗎?」或是:「今天哪一項作業最有趣?」簡單詢問孩子:「你的作業打算怎麼辦?」這樣也可以。

簡而言之,就是不要給孩子被強迫的印象。運用不一樣的表達方式,促使孩子自動自發採取行動。

(延伸閱讀│你是為孩子帶來力量還是拿走力量的父母?考試後別說的「3種話」

《不否定的教養練習:比稱讚、責備更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作者:林健太郎,先覺出版

《不否定的教養練習:比稱讚、責備更有效的親子溝通技巧》,作者:林健太郎,先覺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