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周圍的人事事都要滿分,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種人際關係的陷阱:你會發現身邊99%的人都不及格,不只自己的情緒總處於低落、不滿足的狀態,更讓對方承受很大的壓力。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對他人的要求也開始降低。所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對我來說,只要別人有做到基本的要求,就已經達到滿分。(本文節錄自《大人學做事做人》一書,作者:張國洋,姚詩豪,三采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記得有位學生跟我抱怨,說他的老闆是個很冷漠的人,從來不鼓勵員工、也沒有任何工作外的交流,不像其他老闆會請員工吃飯,與下屬打成一片。
而他的老闆只會在開會時才跟大家說話,講的內容也全是工作相關。這位學生問我:「要怎麼跟這麼冷漠的老闆建立關係呢?」
我問他:「你老闆有沒有把工作交代清楚?」他說有。
我又問:「你老闆會不會對你的工作成果給予回饋?或對於你的缺失給予指導?」他說:「會,無論我做得好不好,老闆確實都會給我意見。」
最後我又問他,部門的表現如何?他說:「部門整體表現很不錯,業績算是穩定成長,大家也拿到合理的績效獎金。」
後來我怎麼回覆這位同學,請容我稍後再說。
只是這段對話讓我想起,曾有另一位同學跟我抱怨他的父母,說他們思想陳舊,認定只有去當公務員才是人生唯一安穩的選擇。
而且他與父母有截然不同的金錢觀,好比他認為人生要富裕,開源跟節流一樣重要,但父母只會一直叫他省錢,就連想買書來學習,父母都會阻止,還說:「花那麼多錢買書划不來,去跟別人借就好。」
因此他總是羨慕那些有「富爸爸」的朋友,能從父母那裡學習到足夠的商業知識,與開明的世界觀。
聽完這位同學埋怨,我接著問他:「你父母有沒有支持你、把你扶養長大?」他說:「家裡雖然不算有錢,但別人有的他也都沒缺。」
我又問:「父母有沒有支持你讀書?」他說:「是支持的,就連讀研究所的費用大部分也是爸媽出的。」
藉由前述兩位同學的例子,我想表達的是,我們常常對他人要求過多,包括我自己以前也是這樣。只不過隨著年紀增長,我漸漸得出一個結論:我們應該對身邊的人降低標準,不要要求太多。放過別人一馬,更是放過自己一馬!
當我們對他人有過多的要求,自己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人際關係的奧客。
要求周圍的人事事都要滿分,很容易使自己陷入一種人際關係的陷阱:你會發現身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及格,不只自己的情緒總處於低落、不滿足的狀態,更讓對方承受很大的壓力。
有了這樣的認知後,我對他人的要求也開始降低。所謂「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對我來說,只要別人有做到基本的要求,就已經達到滿分。(延伸閱讀│一頓飯的成功法則:飯局沒人喜歡,但為何愈是敵人愈要一起吃飯?)
為了建立這樣的心態,我嘗試過這三個方法,對我很有用,在此也分享給你:
方法① 盤點人際關係
首先,將對人的要求區分為「基本要求」與「額外要求」,以控制期待感。所謂基本要求指的是:如果你對他只能有一個要求的話,那會是什麼?
好比你對朋友的要求就是陪伴,看重的是對方的「情緒價值」,只要你想找人聊天時,他都願意出來陪伴,那這個朋友就有100分了。至於他能不能借你錢、遇事能否與你同仇敵愾,那些都是次要的。
或者,你對員工的基本要求就是按時交差,對方只要做到這點就給100分。那麼他在公司愛聊天,也不願意假日加班,這些事情就不該過度要求,因為都是次要的!
又好比你對主管的基本要求是傳授你工作經驗,所以只要有學到新東西就有達標,其他像是薪水多寡、公司氣氛好壞等,都屬次要,一律採取「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態度。
而基本要求以外的都算是額外要求,這是多出來的紅利,就像發票中獎一樣,可遇不可求。畢竟我們不會預期每張發票都能中獎,真要中獎也只會覺得幸運,或許會去吃個大餐慶祝一下,但不會視為理所當然,也不會把發票獎金視為固定收入。
要避免落入人際關係陷阱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盤點包含伴侶、同事、員工等周圍所有人的基本要求。
我建議你可以找張紙寫下來,一個人寫一個要求就好。切記!要是連基本要求都寫了一堆,那就失去盤點的意義了。
如果寫完基本要求後,你發現對這個人還有其他要求時,也可以再寫下來。
好比除了陪伴外,你希望朋友能適時給予建議;或者是除了付薪水外,你也希望公司能提供專業經驗,只是記得要把這些要求寫在「額外要求」那欄裡。
往後當對方做到了基本要求,就給他100分,要是再做到額外要求,那太棒了、對方就超過了100分,但要是他做不到額外要求也沒關係,只是沒中獎而已很正常,更無需惱怒。(延伸閱讀│職場人脈只能靠交際?幽默外向都不重要,重點是掌握「這關鍵」)
方法② 想得到額外要求,自己也得投入努力
希望別人達到額外要求也並非不可以,只是有個前提:你自己也要投入相對應的努力才行。好比你對孩子的基本要求是健康長大,而額外要求是希望他的成績好。
所以,為了達到額外要求,你也要付出額外的努力,例如花錢送他去補習班、花時間陪他做功課、買書培養他的閱讀習慣;或者做為配偶,你對老婆的基本要求是陪伴,額外要求是照顧公婆、小孩,那你就要想辦法讓她有時間去做這些事,例如你多賺點錢讓她不必去上班等等。
同樣地,想要員工把分內工作做好,又要他們與公司同舟共濟,你也要付出時間和金錢,陪員工成長、幫他做好職涯規劃,帶領大家往更好的人生方向前進。
要是你不能投入相對應的努力,也就沒有資格要求他人做到額外的要求。(延伸閱讀│人脈再豐富,也只是錦上添花!社交要有效,你要先「值得」)
方法③ 評估不滿來源
假設你在生活中對某個人感到不滿,好比覺得員工很糟糕時,不妨先冷靜評估,對他的不滿來自何處?是因為他沒滿足你的基本要求,還是他沒做到額外的要求?
如果是前者,那你可以主動跟對方溝通,讓他知道你對他只有一個要求,而這要求的內容為何。好比你對伴侶的基本要求是照顧小孩,就要在對方沒照顧好孩子時告訴她:「我只要求妳一件事情,希望妳能當個好媽媽,至於其他家裡的問題,我都會搞定。」
但要是對方惹你不高興,是因為他沒有做到額外的要求,好比你對朋友不滿,是因為雖然他有出來陪你聊天,符合了基本要求,卻沒有借你錢、沒做到額外要求,那這時你就不該指責對方了。
畢竟他滿足你的基本要求,已經是100分的朋友了。你若是缺錢,應該自己想辦法從別的地方取得,好比跟銀行貸款或努力多賺點錢,而不是把責任都寄託在朋友身上。
同樣地,老闆有付你薪水,已經達到了基本要求,是個100分的老闆。若你希望他再多教你一些,那便是額外要求。他願意提點那很好,不願意也沒關係,你可以自己買書看或者報名進修課程,不必心生怨懟。
這些年來,我發現將對人際關係的要求降至基本後,會帶來下面3個額外好處:
降低對人際關係的要求,並非預設他人達不到標準,而是當我們用最低標準去檢視與周圍人的關係時,會發現受益的不是被降低要求標準的人,而是我們自己。
尤其當你發現周圍都是完美的人際關係,再也不用將時間耗費在吵架上,只要對方做到一件事就滿分,其餘都是額外的紅利,這種充滿感激的心情,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盛!
(延伸閱讀│你沒必要跟每個人交好:但要擁有「與合不來的人和平共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