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美國推動晶片產能五五分政策,凸顯全球科技供應鏈進入新局。台積電在AI與地緣政治夾縫中,被迫在安全與利益間取捨。「矽盾」概念逐漸崩解,台灣唯有強化談判籌碼與產業韌性,才能在國際棋局中保有主導權。
自從「矽盾」一詞問世以來,它像是一張虛擬但堅實的安全保單,讓台灣在複雜的地緣政治中,有了某種心理依託。這個概念的核心,在於台灣半導體產業對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因此,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會為了保護晶片供應,而保護台灣的安全。多年來,這種假設一再被政界、學界,甚至是市場,視為「戰略現實」,並延伸為國防與外交的支撐。如今,隨著美方提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新策略,這層矽構築的盾牌,似乎開始碎裂。
台灣要強化制度韌性與談判智慧
從美國的角度看,安全是來自內部掌控的產能保障。「只有美國自己能大量生產晶片,才能保護台灣」,這句話看似關心,實則道出一個殘酷的訊息。保護的前提,不是因為台灣的重要,而是晶片重要,美國現在「從保障承諾到自利盤算」。當初「矽盾」的假設基礎,建構在美國願意承擔成本,但當風險提升、全球力量此消彼長,美國自然要重新計算代價與報酬。
對台灣而言,「五五分」的提案,並不只是單純的產能轉移,它更像是一場話語權的轉移與籌碼的重構。當台積電被迫投資千億美金赴美設廠,當整體供應鏈被外移,台灣不僅經濟動能將受影響,更重要的是,原本作為地緣政治槓桿的角色也將淡化。一旦「不可取代性」被稀釋,戰略價值也將被重新評估。這不是單一產業的事,更牽動整個國家的國際定位與生存空間。
現實是,美國一方面在言語上強調「保護」,一方面卻在行動上不斷稀釋台灣的戰略籌碼。將製造能力搬回本土的背後,是美國對台灣是否「值得保護」的猶豫與觀望。而更深層的訊息,是美國不再願意被視為理所當然的保護者,也不願在關鍵時刻,成為被要脅的對象。當年油源被伊拉克占領,美國出兵科威特,是因為自身能源命脈受到威脅,而現在,美國希望透過自給自足,解除這種被綁架的壓力。
台灣不能忽視這場結構性變動帶來的長期衝擊,「唇亡則齒寒」,當我們自信於先進製程的技術優勢時,也該正視產業空洞化的可能與後果。一味滿足美方要求,若無等價的安全交換條件,不啻於將國家命脈拱手讓人,更不可輕信美方單方面的承諾。歷史上,國際承諾從來都不是保證,而是利害權衡的產物,當年越南與阿富汗的例子仍歷歷在目,今日的台灣絕不能重蹈覆轍。
與其幻想矽盾不破,不如積極轉型重構戰略布局。台灣需要的不只是技術優勢,更需要的是制度韌性與談判智慧。面對美方的需求,應該尋求關稅降低、軍售實質回饋、供應鏈控制權保留、技術核心不外移等對等條件。不只要在桌上談利益,更要在底線上立原則。真正的盟友關係,不應建立在單方讓利,而是在共同承擔下的互利共生。
同時,也不該忘記在東亞區域中的多元連結,一味去「中」或過度依賴單一國家,都會讓台灣陷入戰略孤立。在全球科技鏈重塑之際,與日韓、東南亞,甚至是歐洲國家的協作,才是分散風險、穩固地位的現實選項。如若失去平衡觀念,只會在國際棋局中被邊緣化,失去主導自己的能力。
「軟國防」是國家安全另一支柱
更關鍵的是,國內的對話必須轉型,不能再用單一產業思惟綁架國家發展方向,也不能把外交政策交給片面的依賴感情來主導。建立全民共識,思考軟硬實力並重的國防戰略,才是當下最迫切的課題。硬國防固然重要,但在軍事不對稱的現實下,透過文化、資訊、科技與經貿多元交流形成「軟國防」,將是未來台灣安全的另一支柱。
當「矽盾」成為昨日神話,台灣不能只是等待命運的裁決,而必須成為自己命運的書寫者。與其憂心晶片的未來,不如深思國家的方向。真正的安全,從來都不來自於外人的庇蔭,而是來自於自己能否站穩腳步,冷靜思辨,理性抉擇,讓世界看到一個成熟且堅定的台灣,這才是真正不可動搖的「新矽盾」。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台北商大前校長、叡揚資訊數位轉型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