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吃,我想以兩個層次來談台灣的美食。首先說的是,台灣是否成為一個具競爭力的美食王國,也就是能否吸引外國觀光客來台享用美食。我想這答案應是肯定的。
其次則是探討台灣美食是否具國際競爭力,是否具有進軍國際的能力。這方面我則採較保守的看法,因為推銷台灣美食最佳的時間點已過,現在要去搶東方料理主導權,台灣要更加倍努力才行。
如果要談一個國家或城市是否國際化,很簡單的一個指標就是有沒有足夠的異國料理,因為能接受異國料理、異國文化,就代表這個城市夠國際化。
台北早就是一座國際美食不夜城
以台北來說,做為一個美食城市是有條件的。因為台北過去接收了國民黨轉進台灣的外省移民,也帶進大量的廚師及各省料理,這種特殊的政治環境讓台北成為一處中華料理的縮影。
再加上日本曾殖民過台灣,帶進日本料理,讓台灣美食更添異國色彩。
更重要的是,很早台灣就有泰國、越南、緬甸、韓國等異國料理。因為在1970、1980年代,很多華僑來台讀書,就留下來開餐館,帶進異國料理,讓台北很早就是一個國際美食城市了。
其實在台北,餐廳的密度應是國際屬一屬二的高,且價位有高級也有便宜。在飲料點心方面也很豐富,絕對比巴黎、倫敦、米蘭來得好,只差紐約、東京一點點。
我要強調一點,其實台北飲食競爭力最強的不是在午、晚餐,也不是一般的中式餐館,而是在街頭或路邊攤,特別是早餐及宵夜時刻,才能顯出台北吃的魅力。
你想想,在哪個城市可以在早上吃到各式不同的早餐?有西式三明治、麵包、牛奶及漢堡,也有中式的燒餅油條及豆漿,更可以嚐到台式口味的地瓜粥、米粉湯。沒有一處地方的早餐選擇如此多,是一優點。
其次,也沒有一處的宵夜像台北市一樣,有那麼多選擇。你可以吃火鍋吃到半夜2、3點,也可以在遼寧夜市吃海鮮吃到半夜2點,還有復興南路的清粥小菜、永和豆漿,都是全球找不到第二處的宵夜最佳地點。巴黎、紐約過了10點半幾乎就沒東西可吃,只有在台北,還能在半夜享受美食,這也是台北美食競爭力的強項。
我認為觀光客來台就是要驚豔,早餐與宵夜,絕對能讓觀光客感受到全球絕無僅有的美食享宴。這點觀光局應把握,加強推銷此優點給觀光客,必有競爭力。
真正挑戰在於,主導新東方料理
說到台灣美食有否具輸出的競爭力,這點我持較悲觀的看法。
因為台菜有先天的缺憾,就是很難定義。台菜嚴格說是從閩南菜衍生過來的,閩南菜不是宴會菜,特色是小吃,台菜也少有名菜,但小吃卻很有名。不過小吃是跟日常生活有關,如果吃的人沒有相同的生活經驗,是不容易取得認同,這也是台灣小吃國際化不易的原因。
如果要學習,我想全世界最會推銷自家美食的是義大利,它把很簡單的比薩及義大利麵成功的行銷到全球各地,做一些加工處理,就可讓各國人士烹調出義大利食物。台菜沒辦法,目前也做不到。
台灣較可惜的是,在1990至2006年間,台灣本有很好的機會推銷台灣料理,可以「新東方料理」之代言人向國際推銷。當時很多外國人看了《飲食男女》這部電影,都想來台灣嚐嚐影片中拍攝的那些佳餚,其實那些佳餚都是圓山飯店提供,圓山飯店賣的是中華料理,也不純然是台灣菜,但外國人分不出台灣菜及中華料理。
更讓人錯愕的是,現在台灣有些人想把台灣菜與中華料理做切割,就好像老虎伍茲想換新球技,但新的招式還沒學會就先把舊的捨棄,反而打出更多桿來。
其實台灣已融合發展出新的料理來,有能力代表「新東方料理」了。
「新東方料理」不特別強調台菜,而是以爭取東方料理的主導權為目的。最近國外很流行東方風、東方元素,但中國沒有搶到好處,中國料理也式微了。反倒是日本及泰國,在最近幾年有不錯發展。
日本成功地扭轉外國人不吃生食的習慣,對壽司有了好感,在1990年代成為國際流行的料理,至今已站穩地位。泰國更是後起之秀,把簡單的香草、麵及辣味做組合,搭配強烈的東方元素裝潢餐廳,讓外國人很清楚感受到泰國菜是東方料理,代表亞洲菜。
台灣的概念不夠強,也不夠完整。就有如紐西蘭及澳洲要推廣他們的美食,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元素、特徵不夠明顯,這就不易去推銷、廣告。(徐仁全、陳建豪採訪,徐仁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