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人阿雅跟女兒討論買鞋,為何是更好的「窮養」?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user

職來直往 Miss 莫莉

2025-10-28

瀏覽數 500+

藝人阿雅與女兒談買鞋的話題,最近意外成了社群熱門話題。取自阿雅微博
藝人阿雅與女兒談買鞋的話題,最近意外成了社群熱門話題。取自阿雅微博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藝人阿雅與女兒談買鞋的話題,最近意外成了社群熱門話題,許多爸媽也推崇阿雅教導女兒知道如何省錢,順便提及自己家裡如何要求小孩省錢。窮養與富養哪個好,又成了討論重心。我倒是覺得,「窮養」也有缺點,但阿雅教育的方式卻值得推崇,因為她並沒有靠著打壓女兒的花錢欲望,來限制視野。怎麼說?就來談談我從小家裡的理財經歷,讓我日後反省出什麼才是好的窮養典範。

最近,一段藝人阿雅與女兒逛街的對話,意外登上社群熱搜。那天,她的女兒看上了一雙漂亮的鞋。價錢不便宜。阿雅並沒有立刻阻止,而是問了一句:「妳為什麼不買?」女兒想了想,回答:「因為我不想花那麼多錢。」接著,母親又問:「那這是需要還是想要?」「是想要。」女兒答。這時,她補了一句讓無數家長驚艷的話:「我想存錢,老了也要像媽媽一樣,還有錢可以花。」短短幾句,卻在網路上掀起共鳴。這不是因為「孩子懂得省錢」而已,而是因為這對母女的對話,展示了金錢教育裡最被忽略的一件事:平等與思考。

這讓我想起我已經過世的媽媽,她的消費觀念完全不同,她非常喜歡買重複的東西,導致家用上花許多冤枉錢,也非常寵溺自己的小孩,會在能力範圍內滿足小孩的慾望。哪怕小孩一個東西用不久,也不在乎。

金錢觀對比:從母親到我

還記得在我大學時修攝影課,媽媽知道我想要一台要價不斐的數位相機,她馬上決定買給我,即使我後來沒再使用了,她覺得也沒差。雖然當下蠻感激,現在想想卻覺得媽媽這樣花,等同把錢丟到水裡。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外婆在過世後分配了百萬遺產給她,她帶了我跟弟弟去歐洲旅遊花得差不多,而我得到她的遺產後,卻因為深知母親生前的花錢習慣會出現問題,反而積極學習投資理財。對投資很有興趣,到了三十幾歲的我,已經逐漸達成自己心目中的財務目標。

說實話,我很慶幸在還算小康的家庭裡長大,不至於帶著焦慮生活困頓。不過,如果理財教養,只有「窮養」,也就是壓抑欲望這個層面,就像只教孩子餓肚子,卻不教他怎麼煮飯是沒道理的。

問對問題,引發主動思考

而阿雅的做法,貴在「啟發思考」,尤其那句「妳為什麼不買?」看似隨口提問,其實極有力量,它讓孩子有機會回望自己的動機、學會區分「需要」與「想要」,更重要的是感受到自己是有選擇權的人。

我們常說要讓孩子「懂錢的價值」,但錢的價值不是印在鈔票上的數字,而是背後的選擇權與思辨能力。真正的理財教育,不在於「不買」,而在於知道為什麼買、為什麼不買。這樣的教育不是靠說教,而是靠生活裡一次又一次的對話堆疊出來的。當阿雅問:「這是需要還是想要?」她其實在教孩子兩件更深的事:

1. 自我覺察——我為什麼想要?我真的需要嗎?

2. 延遲滿足——我可以選擇先不買,為未來保留更大的自由度。

這種能力,比會背理財公式,死命省錢更重要,因為它將影響孩子未來面對金錢、慾望與自我價值的關係。

真正的理財教育,不在於「不買」,而在於知道為什麼買、為什麼不買。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真正的理財教育,不在於「不買」,而在於知道為什麼買、為什麼不買。僅為情境配圖,取自Pexels

訂雜誌送好箱|遠見xArowana 1:9前開式輕掀箱!$2,680帶走時髦登機箱>>

理財教育的關鍵,別限制了孩子的視野

網路上對「窮養」與「富養」的爭論,從來沒有停過。有人認為「窮養」能讓孩子學會吃苦;有人覺得那只是貧乏的藉口。但其實,真正好的「窮養」,並不在於錢多錢少,而在於是否讓孩子參與思考、體驗取捨。「我們家買不起」是一種封閉的語言,它讓孩子的世界變小。

「我們來想想這東西值不值得」則是一種開放的語言,它讓孩子的腦開始運作。

阿雅女兒之所以能說出「我想存錢,老了也要像媽媽一樣還有錢花」,並不是她天生懂理財,而是因為她看到母親的生活榜樣。母親自己會存錢、會規劃、會珍惜,於是孩子自然模仿。孩子不是聽父母說什麼,而是看父母怎麼做。這就是理財教養裡最強的潛移默化力量。

學會選擇,比省錢更重要

很多人以為理財教育的目的是「省錢」,但真正的理財教育,是為了讓人更自由。當孩子懂得規劃、懂得選擇,他未來面對金錢時,就不會被慾望牽著鼻子走,也不會被他人的價值觀綁架。會花錢是一種能力,會不花錢是一種智慧。而兩者之間的平衡,就是理財教育的核心。

阿雅讓女兒在那個瞬間做出選擇,不只是教她放棄一雙鞋,而是教她理解:當我選擇不買時,我不是失去,而是為自己留下更多可能。

在多數家庭裡,孩子的經濟世界被排除在外。父母處理所有帳單、所有預算,孩子只知道「錢會出現,也會不見」。這樣的隔閡,使孩子長大後對金錢既陌生又恐懼。也曾聽過一位朋友,因為兒時爸媽都不肯給零花,也不愛談錢,反而讓她一長大就急著把薪水拿去花掉,享受童年時沒有的花錢經驗,最後成了月光族。

其實,理財教養不該是「父母講、孩子聽」,而應該是「一起討論」。孩子可以參與決策:像是這個禮物值得買嗎?我這週的零用錢該怎麼分配?我想買的東西,要不要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要標準解,而是要過程。在一次次的討論中,孩子學會了「衡量」與「權衡」。而這,才是真正的金錢素養。

父母太焦慮,反而出現問題

我們這一代的父母,往往比上一代更焦慮。焦慮孩子太早接觸金錢、焦慮物欲太高、焦慮自己教不好理財。但焦慮不能成為教養的出發點。

真正的理財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共同學習。它從一句「我們來想想這件事」開始。這句話打開對話,也打開了孩子的主體性。理財教養的本質,其實是一場關於價值觀的練習。孩子透過一次次「要/不要買」的討論,學會衡量「我重視什麼」。當他學會衡量,他就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那雙鞋的故事,最打動人心的地方,不是「孩子省下了一筆錢」,而是——她懂得問自己:

「我真的需要嗎?我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這樣的孩子,無論家庭資源多寡,都已經在走向「富養」的道路。因為她擁有了最珍貴的資產:對金錢的主動思考力。阿雅那句看似平常的提問,其實是一場親子間最深刻的教育對話。

它提醒我們,理財教養的目的,不是讓孩子變得「會省」,而是讓他在面對世界時,能夠「會想」。當孩子懂得思考金錢,也就懂得思考人生。那一刻,他不只是學會理財——而是學會自由。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