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前夕,微軟最強「Copilot+ PC」終於正式問世,再掀起新話題。過去一年來,AI PC究竟在夯什麼?概念股又有哪些?所謂AI PC的規格如何定義?
吵了近一年的「AI PC」話題,本週因微軟推出市面上最強的「Copilot+ PC」,而再度受到矚目。這個近期比AI伺服器熱度還高、同時也更貼近消費者的領域,接下來會如何影響PC產業?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它的存在、及未來成長態勢?一文帶您看懂。
AI PC規格如何定義?
AI PC是近一年來出現的新詞彙,廣泛指能夠運行生成式AI應用的電腦裝置。然而,從硬體規格來看,這些裝置通常具備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和神經網路處理器(NPU),實際上已有數年的發展歷史。
所謂的NPU,類似於人類的神經系統,與CPU和GPU相比,能以更低功耗快速處理大量資料,因此非常適合用於AI相關應用。在英特爾的Meteor Lake之前,蘋果2020年起推出的自研晶片和AMD今年推出的Ryzen系列等都整合了NPU。
值得注意的是,微軟對AI PC的定義更為嚴格,需具備Copilot按鍵,以執行微軟的Copilot功能,另外,更要求NPU的算力必須達40TOPS以上,才有足夠能力離線使用AI功能。隨著NPU具備45TOPS的「Copilot+ PC」問世,象徵如今已進入「真AI PC」的時代。
但在PC直接運行生成式AI的必要性究竟為何?PC品牌大廠戴爾(Dell)技術長約翰·羅伊斯(John Roese)認為,這必須被當成一個數學問題去理解。
他解釋,微軟人工智慧助手Copilot對硬體的算力要求約為20至60TOPS(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算力單位),「20TOPS不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如果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性能,世界上沒有一個數據中心足夠大到能提供這種性能,」他點出關鍵,「所以,不能是雲服務,而必須是分散式的,才能實現規模化。」
也因此,當PC裝置便能執行運算,不僅能降低延遲、效率更高,還能將資料留在裝置中,避免敏感資料上雲後被洩漏,此外還能減少中小企業導入AI的成本。
AI PC有什麼應用?
回到具體應用,產業界目前普遍認為,無論是商用還是消費用PC,都會有運行生成式AI的需求,這將成為生成式AI從「雲端」轉向「邊緣端」的重要轉折點。
舉個日常應用的例子,當你需要從電腦中找出某個文檔或圖片,以往可能需要根據檔名或日期一一尋找,但透過AI,它能立即從大量資料中找到你需要的檔案;對於創作者而言,則可以通過文字指令在電腦上生成圖片。
一位研究AI應用的產業分析師表示,可以將AI PC理解為現有PC的升級版,就像手機的iOS系統會隨著更新引入新功能一樣,AI PC也會在現有基礎上逐步優化。
不只消費端,業界普遍認為未來AI PC還將朝向更垂直、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深入各行各業,比如工廠自動化、醫療診斷、智慧家庭等等,將帶來極大商機。
AI PC概念股有哪些?
在AI PC領域,無論晶片廠商、雲端服務提供商、平台開發者、作業系統供應商以及終端設備製造商,都占有一席之地。
晶片廠部分,包括Intel、AMD、高通、NVIDIA等都來勢洶洶。去年12月,AMD發布 Ryzen 8040 系列處理器,執行長蘇姿丰宣稱AMD是全球首家將NPU整合進x86處理器的公司;同月,Intel也推出代號為「Meteor Lake」的Core Ultra處理器,為英特爾首款整合NPU(神經網路處理器)的產品;高通則早在去年10月Snapdragon高峰會上,發表專用於PC的Snapdragon X Elite平台,對外展示的效能超過英特爾、蘋果,如今更攜手微軟及合作伙伴打頭陣推出「Copilot+ PC」,顯然是做足準備來分瓜市場。而各廠今年也將持續推出新品。
疫情後歷經景氣大反轉的PC品牌廠,也總算在這波AI浪潮中找到新商機。全球市占前幾大廠商包括聯想(Lenovo)、惠普(HP)、戴爾(Dell)、華碩、宏碁都持續推出新品,「2024年就是他們幾家公司的主場,」一名產業分析師表示。
更不用說軟體領域領頭羊微軟,在AI PC發展上具有關鍵影響力。包括將人工智慧助手Copilot整合進Windows 11作業系統中,甚至在年初宣布重大變革,在鍵盤上加入「Copilot鍵」,都是為了在PC上打造更便利的AI體驗。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AI PC的規格升級不僅僅涉及晶片和軟體,包括零組件供應鏈都會全面受益。DIGITIMES研究中心總監黃銘章曾表示,AI PC需要更多的記憶體、更高品質的電池、更高規格的相機以及更好的散熱設計。「每一個環節,都代表著一個商機。」
AI PC主要台廠概念股 | ||
半導體 | 晶圓代工 | 台積電 |
封測 | 日月光 | |
記憶體 | 華邦電、南亞科 | |
高速傳輸 | 譜瑞-KY、祥碩 | |
零組件 | 載板 | 欣興、景碩、南電 |
電源供應器 | 台達、光寶 | |
散熱 | 雙鴻、奇鋐 | |
整機 | 組裝廠 | 鴻海、和碩、廣達、仁寶、緯創、英業達 |
品牌廠 | 宏碁、華碩、技嘉、微星 |
AI PC能帶來換機潮?有何挑戰?
隨著「真AI PC」風風光光問世,是否代表PC產業即將迎來一波大規模換機潮?綜合產業人士說法,多半認為AI PC將是「漸進式」而非「爆發性」普及的過程,尤其疫情間消費者購買的筆電差不多進入換機期,因此將自然而然迎來汰換。
若以時程來看,各界多半視2024年為AI PC發展元年,預計2025、2026年才會逐漸成熟。根據調研機構Canalys的數據預估,至2027年全球AI PC出貨量將達1.5億至2億台之間,將占全年總額的六成。
尤其最重要的,還是應該將期待放在更多元的「應用」發展上。宏碁董事長陳俊聖認為,最初改變一定會從軟體應用開始,進而帶來「從search(搜尋)轉為ask(發問)」的行為模式轉變。
此外,硬體端還需要持續優化AI PC硬體架構,包含NPU算力、記憶體頻寬等,才能滿足AI運算的需求;至於軟體端,還必須讓模型走向輕量化,並做好資料安全、隱私保護,才能加快發展、普及的速度,這都需要靠整體生態系共同努力才能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