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大廠本週紛紛推出AI PC新品,其算力能力達到新突破,也象徵「真」AI PC終於來了!各大廠怎麼迎接這場前哨戰?對AI PC的最新展望又如何?
萬眾矚目的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開幕在即,今年的重中之重除了AI伺服器,更轉到貼近消費端的「AI PC」,近期,PC生態系的幾大巨頭紛紛推出新品,爭搶話語權。
本週,微軟(Microsoft)在開發者大會上,正式宣布推出搭載高通晶片的「Copilot+ PC」,其NPU(神經網路處理器)算力高達40TOPS以上(Tera Operations Per Second,算力單位),為業界之最。未來透過AI PC,使用者在不連線狀態下便能執行多種AI任務,如可透過「回顧」(Recall)功能找出過往的瀏覽內容、用即時字幕翻譯逾40種語言等。
與此同時,其合作夥伴包括華碩、宏碁、戴爾等品牌廠,也都紛紛推出升級版Copilot+ PC。比如華碩最新的ASUS Vivobook S 15總算力高達75 TOPS,除最新Windows AI功能外,還內建獨家的AI應用程式StoryCube,可協助排序、編輯管理檔案。
更不用說,近期OpenAI推出全新的GPT-4o、Google的Gemini系列模型也大幅升級;再加上AMD、Intel都即將推出最新的晶片,都象徵「真」AI PC的前哨戰準備開打。
AI PC會是泡沫?業界大佬樂觀
為何說是「真」AI PC?事實上,過去一年來業界對AI PC的定義並未有共識,部分觀點認為具備NPU即可稱為AI PC,但微軟的定義更為嚴格,尤其要求NPU的算力必須達40TOPS以上,因此包括先前Intel的Core Ultra處理器、AMD的Ryzen 8040系列,都未達標。
因此,今年上半年市面上的新機種,只能說還處在試水溫的階段,也尚未帶起太大幅度的PC成長。如華碩經營團隊在上週法說會上便指出,第一季整體市場需求仍相對平淡。
然而,升級版AI PC能真能帶來成長動能嗎?在近期一場AI PC產業論壇中,業界大佬對此給出最新展望。
從硬體供應端的角度來看,相比業界過去普遍認為AI PC將漸進式地慢慢普及,廣達資深副總暨雲達總經理楊麒令則樂觀直言,無論從技術發展、市場需求出發,AI PC成熟是必然現象,且將以極快的速度前進。
Intel台灣分公司總經理汪佳慧重申三大關鍵。首先是經濟考量,雖然雲端擁有強大算力,但許多企業難負擔高昂費用,因此,將AI運算任務轉移至邊緣端有其必要;二是為了降低延遲,在需要即時回應的場景如自動駕駛、工廠自動化中,能提升即時反應能力;三是隱私保護,可避免醫療數據、金融交易紀錄等敏感個資上雲後被洩漏的風險。
除此之外,降低能耗也是一大關鍵。成立於2015年、專開發NPU晶片產品的耐能智慧創辦人暨執行長劉峻誠,便以自家KL520晶片為例,它能將GPU的功耗降低30%,每天節省5到10度電,相當於每年可節省約3600度電,使得NPU更具成本效益、也更環保。
AI PC待生態系攜手克服挑戰
而從應用面來看,隨著各式各樣的使用需求逐漸萌芽,廠商間的結盟態勢也愈來愈壯大。汪佳慧便透露,Intel目前已與全球超過500個AI模型合作、協助軟體廠商開發超過300個AI應用,且未來AI PC還將朝向更垂直、更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深入各行各業。
宏碁智醫董事長連加恩對此表示,宏碁智醫產品在海外行銷過程中,發現東南亞等地醫院為了保護病人隱私,希望採用能執行邊緣運算的AI PC,這也因此成了宏碁智醫打敗競爭廠商的關鍵。
前景充滿希望,但現階段挑戰也不少。
綜合各界說法,未來在硬體端需要持續優化AI PC硬體架構,包含NPU算力、記憶體頻寬等,才能滿足AI運算的需求;至於軟體端,則必須讓模型輕量化,並做好資料安全、隱私保護,以及找出使用場景加快軟體應用開發速度。
無論如何,如今隨著「真AI PC」問世,也象徵各大廠布局已久的市場終於將迎來突破,已是個重要里程碑。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洪春暉強調,AI PC的時代將是更加「混合、協作」的時代,晶片廠商、雲端服務提供商、平台開發者、作業系統供應商以及終端設備製造商缺一不可,「AI的發展將不再是單一公司或單一技術,而是由各方共同合作的生態系統所構成。」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