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當人們陷入兩難困境時,就喜歡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來安慰自己的窘迫。其實,這是一種將複雜事物過於簡化的惰性思維,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心理偏誤中。(本文節錄自《勇敢斷捨離,不再為難自己》一書,作者:喬詩偉,方言文化出版,以下為摘文。)
雖然我們的人生中有得也有失,但很多時候「失」並不意味著徹底失去。很多人面臨的問題根本不在於取捨,而是在於「兼得」存在一定的困難。
實際上,這份困難並沒有到達無法解決的地步,只要有耐心,多花一點時間,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道理每個人都懂,但為什麼因小失大的例子還是屢見不鮮呢?因為太想得到,在與別人競爭時不惜使用骯髒手段;因為太想得到,寧願找個什麼都有唯獨沒有感情的人將就過一生;因為太想得到,20多歲就想要60歲時才有的財富和自由。
對這些人來說,人生的進度條實在跑太慢,與其吃苦耐勞,不如鑽研捷徑,用現有的東西去交換,好加速前進。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偷懶節省下來的時間與精力,必然會在其他地方還回去。
可惜,目光短淺的人意識不到。他們只在乎短期利益,不知道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每次遇到稍有難度的抉擇,他們的想法都驚人的一致:「我必須放棄……,才能擁有……」
於是,各種光怪陸離的情形出現了,譬如缺愛的人,會把所有靠近的人都當作救命稻草,哪怕對方是個感情騙子,也會說服自己接受對方;譬如缺錢的人,會為了金錢利益蒙蔽雙眼,甚至不惜出賣親朋好友。
因為欠缺感所引發的極端渴求中,有些人逐漸變得盲目、短視、貪婪甚至不可理喻──他們追求事業,就要丟棄理想;他們追求愛情,就要丟棄麵包。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也不該如此。
人生哪來那麼多的「別無選擇」
工作和理想並不衝突,麵包與愛情也並不衝突。它們都在生活的一個集合,本就交互,不是非得放棄一方才能擁有另一方,頂多是得到一方的時間比較漫長。
所以,更應該尋找好的方式,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而不是以完全犧牲掉一方來達到目的。
一天24小時,工作8小時,如果你真有理想,怎麼樣也能擠出幾個小時做自己喜歡的事吧?一輩子那麼長,哪怕暫時沒有麵包,只要與戀人一起努力,怎樣也能奮鬥出個更好的生活吧?
為什麼你做不了喜歡的事,奮鬥不出更好的生活?真的是因為你別無選擇嗎?說到底,還不是因為嫌麻煩、想偷懶,還不是因為得到的速度太慢,覺得焦慮,就忍不住抄捷徑,想用現有的一切來加速補足自己的欠缺感。
那麼,如何能夠不陷入二選一的矛盾難題中呢?
從欠缺感造成的問題來看,健康的生活態度與思考方式尤為重要。以生活方式為例子,簡單分為三種:
第一種:受到的束縛太多,進而瘋狂渴望自由,一生竭力想要擺脫牽絆,最後成為浮萍,無依無靠,無盡空虛。
第二種:過度自由,腳不落地,導致生活猶如空中樓閣,沒有實感,為了填補內心的「黑洞」,開始不斷尋求牽絆,不惜白費力氣。
第三種:找到自由與牽絆之間的平衡點,既守住牽絆,又享受有限的自由,讓魚與熊掌兼得。
可是,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在前兩種生活方式裡打轉。在不同人事物的欠缺中,他們以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就能得到自由或填補內心的黑洞,獲得人生圓滿。
然而,事實卻是,無論是誰,都沒無法用新問題來覆蓋舊問題,不斷用放棄甲來換取乙,只會陷入欠缺迴圈的焦慮循環之中。
所以,在面臨兩難困境問題的時候,先別急著放棄
請捫心自問,問題是真的無法解決,還是解決起來有難度,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如果是後者,就請試著拚盡全力去解決。
一步到位的確很誘人,但那往往不是康莊大道,而是通向懸崖的跳板。
如果你畏懼麻煩,吝嗇付出,用二選一來逃避生活,用欠缺迴圈偽裝成你擁有。那你有沒有想過,你只是看上去填補了空洞,而你放棄的擁有又成為了新的欠缺。
當你後悔的時候,你又準備拿什麼把失去的換回來呢?正確的方式應該是,守住基本盤,再去追求更多的東西,而不是過度犧牲現有的一切,然後去彌補欠缺。
明明魚和熊掌可以兼得,你遇到的困境也不到二選一的程度,為什麼要放棄已擁有的呢?要知道,就算不得不放棄,也是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是故意造成欠缺。
願你永遠不會有兩難困境的選擇,即使有,也希望你能想方設法做到兩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