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李吉仁:期待更多個郭台銘

李吉仁
user

李吉仁

2004-12-30

瀏覽數 24,100+

李吉仁:期待更多個郭台銘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4 / 12月號雜誌 第222期遠見雜誌

早在1960年代就有理論指出,一家公司的成長極限,並非只是資金或技術,而是會受限於經理人的興業能力。

鴻海能以高效率的製造能力為基礎,做到2004年近150億美元的營收,而且持續保持成長,這一則說明了郭台銘先生旺盛的企圖心與優異的領導力,另一方面,此一高成長也顯示鴻海需要更多的下一代經理人,以突破可能來臨的成長極限。

我想這或許也就是郭台銘董事長宣布2008年要退休,以加速內部經理人的養成與接棒準備的原因之一。

領導的傳承是門很大的管理工程,卻也是每一個想要交棒的CEO退休前的必修學分,「如何讓下一代經理人和我做相同價值觀的判斷?如何讓我的英明也變成經理人的英明?」經理人如果沒有成長,公司就不能成長,企業不太可能單靠CEO自己一個人撐起永續成長。

對於環境變化愈大的產業,愈需要更多優秀的經理人。但要讓經理人成長,不能單靠訓練,企業必須建構一個有效的組織系絡(organizational context),從如何授權、如何賦能、如何磨練、到CEO如何coaching未來的接班群,傳承興業者的見識與能力,而成為下一代經理人的「金牌教練」,這些都是在位的CEO必須花費心思完成的,而這些工作往往沒有「最佳實務」可以參考。

在台大EMBA課堂上,常會有許多經理人問我,管理或策略有正確的答案嗎?我認為與其問正確答案,不如先問你是否相信管理對於公司成長的重要性?同一套的管理建議,在不同公司為何可能產生不同的效果,這往往是因為公司的管理內化不足,光有模式建議是不會有效的,而會內化管理的公司便是因為自己要先相信管理的邏輯,而非先看到別人管理的結果。

這也反映不少國內公司的管理問題,經理人沒有學會「相信」管理邏輯。許多企業都相信只要有好的技術、新的產品,就可以決定企業競爭力,對於管理的態度往往是「Nice to have」(有最好,沒有也沒關係),等到企業長大了再來好好建構管理。這種因機會而成長的企業,等到企業茁壯後,就覺得我們沒做什麼管理也會成功,就更不相信管理有什麼用,而由於沒有重視管理系絡的建構,經理人的管理能力不易發展,接下來的成長便會出現瓶頸。

簡單的說,企業要先相信管理邏輯,才能得到管理的好處。為什麼多數的國際企業都這麼重視管理?主要是因為做事情相信「系統」的力量,加上大部分經理人都有MBA的訓練,管理語言較為整齊、管理溝通成本因而較低。

另一方面,這些公司深知人才是成長的最大挑戰,所以,必然會要求經理人將「People Building」(培養人才與打造團隊)視為重要職能與績效項目,而非只是期望經理人以個人高超的能耐、夜以繼日的完成使命而已。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簡單地說,我們期望企業的成長不只是規模的成長,而是價值的成長,我想這也是為什麼郭台銘先生宣示要從「製造的鴻海」轉型成「科技的鴻海」的主因,讓台灣製造業擺脫毛利率「保6」「保8」的困境,我想這才是鴻海高成長對下一階段台灣產業發展的意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