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林泰生 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張元祥
user

張元祥

2004-11-04

瀏覽數 53,150+

林泰生 生命中的三個女人
 

本文出自 2004 / 11月號雜誌 曹興誠分紅創天下

路過位於內湖的麗嬰房企業總部,大多數的人,都會被建築物可愛的大象造型深深吸引。走進典雅的大廳長廊,兩側櫥窗內一件件年代久遠、精巧可愛的少數民族童鞋、童帽、肚兜與揹兒帶,更讓人發出讚歎的驚喜。

這些都是麗嬰房董事長林泰生夫人藍采如的收藏品,件數多達數百件,除了固定於麗嬰房總部分批展示外,還特別出版了兩本專書《吉祥童帽》與《情繫揹兒帶》,以圖文並陳的方式詳細介紹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

一輩子和孩子結緣的林泰生,很支持老婆的這項「嗜好」。尤其在《情繫揹兒帶》這本書中,藍采如透過與母親、女兒間的三代綿綿親情連繫,化為一篇篇的散文收藏於書中,做為麗嬰房成立三十周年的獻禮。而這本《情繫揹兒帶》也成為林泰生一家人的「親情珍藏錄」。

「我從小就生活在女人堆裡,」自嘲一輩子看女人臉色長大的林泰生笑道。

十歲,就因為一場疾病而失去了父親的林泰生,由祖母與母親帶大;之後,由於經營嬰童事業,更與女性結下不解之緣,不但麗嬰房的顧客清一色是女性消費者,甚至96%以上的員工也是女性職員。一路走來,都脫離不了女性的林泰生,人生的際遇也深受母親、太太與女兒的影響。

「媽媽給我的是『無缺』的愛,」雖然父親早逝,母親林黃彩霞總是用各種方式告訴孩子們有關爸爸的故事,讓林泰生覺得父親就像是隨時圍繞在他們身邊。

喪夫當時年僅三十九歲的林黃彩霞,擔任小兒科專業醫生,獨力行醫撫養五個幼兒長大成人。一直到最小的女兒大學畢業的那天,林黃彩霞才真正退休,隱居國外。

最佳後盾,母親與妻子

「求學與創業的過程中,母親始終扮演『陪跑者』的角色,做為我最好的後盾,」林泰生說。

三十三年前,當時二十七歲的林泰生離開德州儀器,面臨生涯規劃的轉折點。母親林黃彩霞不但鼓勵他投入當時還未起步的童裝流通業,還出資協助他開店,「她希望我能幫她照顧更多的孩子,」林泰生回憶指出,母親非常喜歡小孩,但是做醫生的人再怎麼喜歡病童,也不能期望病人老是回診來看病,因此希望林泰生能經營小孩的事業,做為孩子們永遠的守護天使。

而另一項受惠於母親的人生至寶,就是妻子藍采如。林黃彩霞與藍采如的母親劉玉嬌早年是東京女子醫專的同學,兩家更因此成為世交。

占盡「樓台之便」的林泰生,第一眼就被氣質優雅的藍采如吸引,從此藍采如不但成為林泰生生活上的知己,更是事業上的好助手。

「麗嬰房會有今天小小的規模,我太太功不可沒,」個性開朗、粗獷的林泰生善於人際溝通,負責台前拓展流通規模以及客戶關係;而心思細膩的藍采如則在後台打理業務營運以及童裝設計。

古典婉約的藍采如,總是適時地扮演建議者的角色,隨時給林泰生最好的建言與支持。在採訪的過程中,林泰生不時地用溫柔的眼神注視著藍采如,鶼鰈情深溢於言表。

念的是生物科技,過去甚少接觸人文思惟的藍采如,是在畢業後才發覺自己對於古物與文學的興趣,甚至成為故宮博物院第一位義務解說員。

剪斷帶子,剪不斷愛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十五年前,藍采如在香港的古董店裡,無意間看到一條繡工精美的布織品,被當成椅背的裝飾掛在店內的一隅。雖看盡帝王之家藝品的巧奪天工,藍采如仍不免為這塊圖飾精美、繡工精湛的織品所驚豔;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塊來自中國少數民族婦女所製作的「揹兒帶」。

「無意間,因為一條揹帶,我發現了人類最親密的愛,」從藝品的收藏與喜愛,開啟了藍采如這一段「揹兒帶之旅」的研究。

認真的藍采如不同於一般文人雅士,將收藏當成休閒嗜好,十多年來,為了蒐集童帽、童鞋與揹兒帶,她的足跡踏遍了中國的陝西、雲南、貴州,甚至是北越這些少數民族群聚的山地部落,尋找尚未被發掘的揹兒帶,並進行一連串田野調查。

「我當時很疑惑,為什麼許多『揹兒帶』沒有帶子呢?」藍采如研究發現,揹兒帶不但是有形的背負工具,對絕大部分的媽媽來說,它更是與寶寶在剪斷臍帶後,一條無形的連繫與牽絆。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這些媽媽就會拿出揹兒帶,向孩子訴說自己對他的慈愛與關懷;當孩子長大以後,媽媽們會將揹兒帶清洗乾淨,寶貝似的收藏著,視為一輩子最珍視的回憶,絕不輕言出售;甚至有的媽媽們死後唯一的陪葬品,就是一條滿溢揹兒回憶的揹兒帶。如果萬不得已必須出讓揹兒帶時,媽媽們也只願意出讓中間的布織品,而將維繫母子情感的「帶子」剪下保留。

「聽到這個故事,我深深地為『母親的愛』所感動,它就像是一股力量,牽引著我進行一次次的『揹兒帶之旅』,」藍采如說。

基於對揹兒情的感動,藍采如花了許多時間與精神,編輯《情繫揹兒帶》。

這本以中國少數民族揹兒帶為主軸的書中,不但介紹揹兒帶的製作過程、織繡技法,也闡述了揹兒帶對少數民族婦女的人生意義。

揹兒帶連繫三代情

更特別的是,書中收納了藍采如的母親、自己以及女兒林柏薇祖孫三代的文章,訴說母女之間的親情與連繫。

《情繫揹兒帶》另一個特色是,它以中、英、日三種語言形式呈現。藍采如的母親所受是日本教育,自己是接受中文教育,而隨著留學潮到美國留學、結婚、生子,英文自然成為下一輩的母語。儘管三種語言,呈現三代人不同的語文時代背景,但藉由「揹兒帶」連繫的「不僅是揹兒帶、我們家族的故事,更是台灣多元文化融合的縮影,」林泰生說。

林泰生獨鍾《情繫揹兒帶》還有著一份對女兒林柏薇的慈愛與不捨。

林柏薇從小就赴美國求學,雖然遠在他鄉,心思細密的她卻經常透過書信表達對於父親的思念與關心。預計年底出版第一本個人散文作品的林柏薇,現在是一名專職的作家。

向來身體狀況不錯的林泰生,1999年心肌梗塞突發,當時無法長伴父親病榻前照料的林柏薇,靠著書信往返,隨時關注父親的病情。

從收到父親病篤的消息、開刀中的擔憂到復原之間的心情轉折與變化,化成一封封感人的文字與關心。「我前幾天拿出這幾封信來看,雖然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仍然讓我大哭一場,」林泰生說著有些激動,眼角泛著淚光。

母親、妻子與女兒在林泰生的身邊扮演著陪跑者、建議者與關懷者的角色,使得他四十年來在創業的過程中,雖然面對事業的起起伏伏,卻總是能從容的度過。就像是襁褓身上的揹兒帶,緊緊的繫住這份難以割捨的親情。

「我一生受惠於女性的愛,影響我最深、最大的也是女性,」林泰生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