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歷史或地理的角度來看,西班牙都是個不折不扣的歐洲國家。但是內戰帶來的貧窮,獨裁導致的孤立,卻使這個叱吒一時的海上霸王,一度像走了音的琴弦,搭不上自由歐洲的調。
西班牙醒了
多年來,西歐國家視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為第三世界成員,百般排擠,羞與為伍。歐洲共同市場成立二十九年後,也就是一九八六年,才批准它們加入。不過西、葡兩國很爭氣,加入歐市兩年多來,經濟成長快速。西班牙的表現尤其令人刮目相看。
西班牙醒了:而且由烏龜搖身一變為飛躍的兔子,向前疾奔。
馬德里鬧區,一座高聳入天的建築物,正在一吋一吋往雲裡堆高,即將成為全歐最高的摩天樓。底下的街道,過去車馬稀落,如今名牌新車穿梭不斷;過去行人悠閒自得,如今個個行色匆匆。
第二大城巴塞隆納,巨大的起重機和曳引機轟隆聲不斷,為一九九二年的奧運場地日夜趕工。
第三大城塞維爾市郊,尖峰時段的車輛阻塞了古風的道路。規模空前的世界博覽會,一九九二年將在此舉行。
整個西班牙動起來了,而且動得有聲有色。
去年,西班牙國民生產毛額成長了五.二%,獨占歐市十二國鰲頭,且為歐市平均成長率的兩倍以上;原本弱勢的西班牙貨幣變成國際強勢貨幣;國民消費水準大幅提升,購買新車、新房子以及進口高級消費品,蔚為風尚。難能可貴的是,通貨膨脹相當緩和。
幾年前,任誰也想像不到,這個逐漸被人遺忘的沒落貴冑,竟有再度竄起的一天。走了幾百年的下坡路,復經一九三六至七五年佛朗哥元帥的法西斯統治,西班牙幾乎與國際社會隔絕。五0年代開始,其國內保護主義高築,對外貿易額微乎其微,經濟發展遲滯不前,一幅日薄西山的景象。
但西班牙人重振歷史光榮的希望之火從不曾熄滅。他們始終認同歐洲,並以身為歐洲一分子為榮。即使在佛朗哥當權的日子,由於每年成千上萬外國觀光客的激盪,加上本國新生代企業家不斷催促,西班牙早已頻頻探首外望,斷續奏出重回歐洲社會的序曲。
重回大歐洲懷抱
一九七五年佛朗哥離開人世的一刻,也是西班牙再出發的一刻。歐市各國紛紛擺出友好的姿態,表示願意協助西班牙民主化,進而重回大歐洲的懷抱。
從專制到民主的路並不平坦。大約有十年的光景,西班牙傾全力從事政治改革,無暇顧及經濟發展。偏偏這段期間遭逢全球性的經濟恐慌,工廠如骨牌般接連倒閉,失業率急速攀升。民主的目標尚遙不可及,整個國家卻已岌岌可危。
但這番努力並非枉然。西班牙嘗盡蛻變前的苦楚,到了八0年代初期,終於粗具民主政治的規模。一九八二年底,由岡薩雷茲領導的社會黨,在大選中脫穎而出,隨即厲行各項改革。兩年後,改革獲致成果,通貨膨脹率明顯下降,經濟成長率扶搖直上;一九八六年初,歐洲共同市場向西班牙敞開大門。
自十六世紀「無敵艦隊」崩潰以來,西班牙第一次堂堂正正回到睽違已久的歐洲社會,並重拾因長期離群索居而銷蝕的民族自信心。
何止民族自信心增強,「加入歐市後,國際間對我們的信心也與日俱增。」一名高級官員說。一我們的社會洋溢著希望,我們的國家跟上了潮流。」另一名官員呼應。
現在,西班牙舉國上下將焦點集中於一九九二年。
一九九二年,畫時代的「大歐洲」將正式登場;從此歐市十二國間將撤盡藩籬,使資金、貨物、人員自由流通。從拿破崙到希特勒,千萬歐洲人夢想的一統一而富強的歐洲」,至此雛型初現。素以身為歐洲一分子為榮的西班牙,一方面興奮期待,一方面即擔心跟不上這個大家庭的發展水準。
「大歐洲」必然十分講求效率。」一名商業主管表示:「所有公司都要加快現代化腳步,才能配合得上。假如我們能夠全面資訊化、自動化,並徹底整頓銀行制度,一定有某些產業(如紡織、鞋)可以和義大利並駕齊驅。」
向來以冗員充斥、作風頑固保守著稱的西班牙銀行,最近已經開始裁併,並著手設計科學化的運作流程;希望在未來與外國銀行無可避免的接觸戰中,不致敗下陣來。國營石油公司也未雨綢繆,四處搶購加油站,以迎戰市場開放後,來勢洶洶的外國石油公司。
一九九二要再創高峰
正當西班牙人奮勇迎戰國際競爭之際,舉世矚目的奧運和世界博覽會,一九九二年將相繼在西班牙舉行。三項盛事匯集而成的榮耀與挑戰,使一九九二年在西班牙人心目中,成為神奇的一年。這將是西班牙歷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一四九二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奠定西班牙海上霸業的基礎;五百年後的一九九二年,西班牙要再創高峰。
四年之後的光明前景,占滿了西班牙人的想像空間,也帶動了高昂的工作情緒。除了政府與工商界銳意革新外,為了迎接奧運和商展,大大小小的建設,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展開;巴塞隆納正興建一條環繞市區的快速道路,並加速更新海濱的貧民窟;馬德里和塞維爾間,正搭建一條省時一倍的快速鐵路……。
表面看來,西班牙一片欣欣向榮,然而,繁榮景象的背後是重重隱憂。西班牙的各項基礎建設均落後先進國家數十年--教育不上軌道、失業率高居不下、過度依賴外國的資金與技術、連年貿易入超……,種種殘酷的事實顯示,目前的西班牙是外強中乾,如果不解決根深柢固的沈痾,美好的明天必然只是幻想。
「西班牙人喜歡當歐洲人。我們前往歐市其他國家旅遊時,總愛把「我們都是歐洲人!」這句話掛在嘴上。可是,歐市國家的人民來到西班牙,看見我們的道路設施,打死他也不說出這句話來。」一位民間社團領袖說。首都馬德里到第二一大城塞維爾間二百四十五哩的路程,開車要花上十三小時,其他窮鄉僻壤的交通狀況可想而知。
國家航空公司以誤點和遺失行李名聞遐邇,去年一年間就收到了十二萬七千宗抱怨案。
除了交通外,其他基礎建設也多半一塌糊塗,遠落於先進國家之後。每到尖峰時段,馬德里的電話線路總是滿載;醫療體系不健全,醫院設備不盡理想,去年還因此發生長達五個月的醫生罷工;此外,供水不足的問題也亟待解決。
教育積弊重重
教育方面的積弊亦深。由於大學的入學標準過於寬鬆,造成學校普遍爆滿、師資設備超過負荷、教育品質惡化的後果。小有名氣的馬德里大學,學生人數超過十萬。政府一度想提高入學標準,不料卻因一場激烈的學生街頭示威而作罷。
優秀的教授、學者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更理想的研究環境以及較輕的教學負擔,紛紛到國外任教。有辦法的家長也一窩蜂將子女送往國外深造。
不得已留在本地受教育的大學生,經過一番忍耐與煎熬朋,好不容易獲得一紙文憑,卻往往學非所用。原因是除了教學品質欠佳外,課程安排往往與實際需要脫節。馬德里一名商人說:「哲學家多如過江之鯽,稱職的技術人才即遍尋不著。」這話雖嫌誇張,倒有幾分真實。
二0%左右的高失業率是威脅社會安定的一顆定時炸彈。全國三百萬失業人口中,領到救助金的只有三分之一。年輕的生手與年長的婦女就業格外困難。
經濟上過度倚賴外來資金與技術,更是一大隱憂。曾有反對黨議員一針見血地指陳,未來的西班牙人,也許大部分營養充足,穿著體面,卻毫無實權,只有聽任外國人擺佈。一名出身哈佛的學者痛心疾呼:「我們把一切都賣了,連國祚也賣了。」
然而,以西班牙目前的工商業水準,若不倚賴外國,經濟發展將立刻陷於困境;今天都揮不過去,那裡還有明天?一位銀行主管對此種現象卻發出驚人之語:「站在大歐洲的立場,大家都是一家人。決策中心在巴黎、倫敦或馬德里又有何差別?」
未來的路仍漫長
連年貿易入超則是另一項隱憂。眼前靠著觀光收入與美元貶值尚能維持平衡。長此以往,不免陷入財務危機。
除了遠憂之外,西班牙目前必須隨時小心避免利率與通貨膨脹率因景氣過熱而回升,致使多年努力功虧一簣。
從專制到民主,從孤立到參與,從貧窮到小康,西班牙走過了一段漫長的荊棘路。它還有一大段路要走,而且越接近目標越崎嶇難行。西班牙究竟能否再創光榮歷史,抑或像古道西風瘦馬的唐吉詞德,舞弄幾下銹蝕的長槍後,在夕陽餘暉中漸漸消逝,我們且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