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主政治是雙面刃
十餘年來的台灣社會一直陷於失望與希望之中,沈淪與提升之中,融合與分裂之中,戰爭與和平之中。
看到民間的生命力,特別是企業界在無商不「艱」下的創新與文化產業在孤立無援下的堅持,台灣就有明天;看到政府階層決策的模糊與遲疑,民主與法治在褪色,公信力與道德在決堤。這使我們切身感受到,也頓時覺悟到:
● 民主政治不保證政府廉能。
● 言論自由不保證優質民主。
● 多元社會不保證族群和諧。
● 教育普及不保證超越意識型態。
台灣的經驗證明:民主政治是一柄鋒利的雙面刃,稍不謹慎,只見微利,卻深受大害。
蘇格拉底在被控處死之前,講過兩句沈痛的話:「逃避死亡不難,逃避墮落才難。」哲人的智慧,在兩千四百年前就已透露。
不幸的是,自1990年代起,由於國家領導人的惡性示範,台灣社會的「沈淪」,慢慢開始,漸漸擴大;持續的「沈淪」,就會走向「墮落」。
一度受到稱讚的「寧靜的革命」,加速地在惡化變質。三位學術界的友人,對台灣的民主化,分別指出:「痛心的失望」「民主的悲劇」與「烏雲密布的未來」。
在墮落的社會中,人最需要保持清醒,分辨是非;人最需要保持做人的尊嚴,敢對有權人說實話。
在「政治正確」的大氣壓下,我們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公正的掩飾、虛偽的膨脹、行為的錯亂。受人尊敬的一些知識分子與企業家,可以突然變得沈默,可以突然變得噤若寒蟬!這只會在極權社會中出現的「反智」現象,居然在台灣已默默地在蔓延。
在經國先生威權執政時代,我曾寫過「決策錯誤比貪污更可怕」一文(1982年3月,《天下雜誌》),當時被認為是「不知天高地厚」與「不諳國情」。此刻,我希望以八個觀念來改善台灣,是否會得到更多的責難?還是會引起朝野的一些共鳴?
(二)小格局與大格局
面對當前國內外大變局,台灣政治人物必須胸懷大願景,掌握大趨勢,才能開創大格局。
細數當前台灣政壇人物,我憂慮其中一些人物的「四小」:
(1)小格局思考。
(2)被小人包圍。
(3)貪圖小便宜。
(4)自甘於小成。
這種人來治國,國家一定陷入困境;這種人來經營企業,企業一定沒有前景。
因此,首先要排除的,就是小格局的思考。
小格局的思考,從「我」出發,也從「我」歸結——一切以「我」的利益做為最重要的取捨標準。在這種思考模式下,從政者變得愈來愈講算計、講權謀;工商界變得愈來愈自私、自保;個人變得愈來愈寡情、貪婪。
擁有大格局思考的人,不只想到自己,也想到別人:不只想到「受」,也想到「給」;不只是注重現在,也注重將來;不只關心自己的村莊,也關心別人的家鄉;不只是要幫助自己的社會,也要幫助別人的國家;不只是改善這一代的百姓,也要改善下一代的子孫。
具有這樣格局的人,在社會上可惜只是少數。也許只有經過誘導、示範、要求、自我提升及價值觀念的改變,才能改變格局。一旦格局變大,自己關懷的焦點就會擴大,要求改善的層面就會擴大,任用人才的來源就會擴大,人與人之間的互信就會擴大。
(三)「大格局」決策的例子
有了「大格局」思考,才會產生大格局政策。舉四個大格局的例子。
(1)突破危機:1930年代美國陷入經濟大恐慌時,羅斯福總統以違背傳統資本主義精神的「新政」,挽回了崩潰邊緣的資本主義。
(2)扭轉頹勢:二次大戰後英國的經濟一直一蹶不振,首相柴契爾夫人上任後,一改過去工黨的政策,勇敢地削減社會福利支出,推行民營化,減少財政赤字,使英國再振雄風。
(3)重振信心:1971年我國自聯大退出後,民心動搖,經國先生堅決地推動十大建設,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基礎。
(4)開創新局:1987年前後,經國先生已健康日衰,但仍決心推展台灣民主,包括黨禁、報禁、戒嚴、大陸探親等等的鬆綁或廢除,加速了台灣走向民主的時間表。
這幾個例子都在指出:決策者都有智慧打破思想上的框框,都有決心衝破政治上的禁忌,都有遠見想一般人不敢想的、做一般人不敢做的。
(四)「新」台灣人的出現
破解當前台灣困境與分裂,最重要的一帖藥方,就是要族群融合與兩岸雙贏。
這只有借重「新」台灣人,所擁有的胸懷、願景與格局。「老」的一代應當名實相符的「退」與「休」。
人必須要從歷史的灰燼中重生,人必須要從意識型態中破繭而出,人更必須要從悲情自憐的死胡同中跨越。
這正是「新」台灣人誕生的背景。新台灣人的出現,帶給了危機四伏、共識缺乏的台灣社會一個新的契機。
十多年來在本土意識飛揚的台灣社會,出現了一個超越省籍的族群:「新」台灣人。這群新人類帶給了今天共識缺乏的台灣社會一個嶄新的展望。
沒有新台灣人的出現,台灣社會將如同一列載滿了「近視」旅客的火車,進入一條狹窄曲折的隧道,難見天日。
新台灣人大都是1949年以後出生,受過良好教育的一代——除了台灣人,還有外省人的第二代(或者他們更認為是本省人的第一代)。他們命運共同的基石不局限於同一種方言、同一種省籍;更在於這同一個血統、同一個文化、同一種文字,以及同一個夢想。
過去的歷史,已引不起他們抗爭;未來的願景,卻誘發了他們的激情。他們的生命中充滿了創意;他們表演的舞台,早已不限於福爾摩莎;他們的焦距,對準了二十一世紀。
對於這些「新」台灣人,事業成就超越了歷史悲情;自我作主超越了委曲求全;族群融合超越了省籍情結。在他們的血液中,除了務實,更有夢想;除了奮鬥,更懷驕傲。
有自信的「新」台灣人,毋需靠歷史事件求取同情,更毋需靠挑撥省籍求得出頭。他們相信社會正義與社會公平,才能帶來持久的社會安定與社會和諧。
他們大多避過了戰爭的傷痛、恐怖與死亡。他們幾乎沒有痛可以說,沒有恨可以洩,沒有狠可以發,沒有仇可以報。
「新」台灣人不僅是務實的經濟人(如王永慶),也是理想的文化人(如林懷民);不只是吸取外國科技(如施振榮),也要立足本土(如劉金標),投資大陸(如高清愿);不再局限於關懷台灣(如陳郁秀),更在共創大愛(如證嚴)。
悲情歷史可以變成抗爭的火種,也可以轉化為向前奮鬥的動力。
「新」台灣人正由內向外地將島嶼性格提升為海洋性格——包容、寬大、擴張、開放。
「新」台灣人也正努力走出被吞併的恐懼,以及「可憐台灣人」的牢獄情結;代之而起的是自我肯定、自我表現、自我做主。
「新」台灣人認同台灣命運共同體的訴求,也認同在當前統獨之爭中「維持現狀」。
「新」台灣人的理念中,已釋出了排他性,吸收了族群融合的包容性。
「新」台灣人之有別於其他的台灣人,是在於他們所擁有的新觀念、新態度、新作法、以及新視野。
他們跳出了悲情的舊框框,昇華了自憐的心理障礙,超越了心中的不平之氣,看清了發展的舞台不在過去,而在未來。
他們是受過良好教育的、理性的、前瞻的、有愛心的。
他們不一定參與政治,但關心本土的公眾事務;不一定有高所得,但富有理想色彩。
他們同樣憂慮官商勾結、土地炒作、社會紀律喪失、政治人物腐化……。
對「新」台灣人而言,來到台灣的先後次序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認同這片土地、熱愛這片土地。由熱愛本土,再放射出往前看、往外看的力量,正是「新」台灣人的國際觀——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對世界村的嚮往,克服了島嶼心態的狹隘;對「只有一個地球」的認同,激發了強烈的環保意識。他們的關懷層面再也不限於台灣,他們的發展空間再也不限於本土。
如何與大陸十三億人民相處,對「新」台灣人是一個不確定的因素。絕大部分的新台灣人可以認同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甚至也投入了經濟中國的拓展,但無法認同當前中國的政治體制。林洋港先生的話也許值得深思:「不可獨,但不能急統。」
在當前台灣沒有獨立的本錢、大陸沒有統一的條件下,最實際的辦法是透過文化、學術、科技、新聞、貿易、投資等的交流,營造一個相互信任的環境,增進彼此瞭解,讓時間來做一個最好的仲裁者或者和事佬。
(五)展現大格局的時刻
台灣社會民主太濫,法治太鬆;台灣人民高所得的不少,高生活品質的不多;台灣家庭小康、社會大貧;台灣國會呈顯生命力,也出現惡勢力;台灣官員多做官的熱忱,少做事的擔當;台灣企業大多是憑本領而揚名業界,也有些靠關係而苟延殘喘。
台灣面臨了一個成敗、進退、是非、善惡的拉鋸局面。如果徹底改革,前程似錦;如果持續拖延,已無退路。
面對成敗與進退拉鋸戰時,只有靠大格局的思惟來改善台灣:那就是讓「新」台灣人的格局,變成不折不扣的社會新主流。
表一 八個觀念改善台灣
念一:大格局思維
觀念二:「台灣優勢」比「台灣優先」重要
觀念三:不獨不統下的兩岸雙贏
觀念四:有靈魂的知識經濟
觀念五:開放社會與國家競爭力
觀念六:人的品質與生活品質
觀念七:人文情懷
觀念八:「學習型台灣」
表二 何謂「大格局」?
大格局者:
(1)看得寬與廣,看得深與遠。
(2)沒有「小我」與「自我」的局限。
(3)不受「小人」與「左右」的阻擋。
(4)敢突破「傳統智慧」與「政治正確」。
(5)有「一笑泯恩仇」的氣度。
(6)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膽識。
(7)大格局的焦距不在短期,利益不歸自己。
(8)所計算的是大帳——社會的大帳、國家的大帳。
這樣的格局與這樣的政策必有爭論、也具風
險;但也可能產生石破天驚的效果,創造歷史
的新頁。
表三 社會需要「大格局」思考者
就整個社會而言,大格局思考者愈多,社會就
愈能往上提升。
因為大格局思考者會擁有:
(1)一種全球布局,放眼世界的策略。
(2)一種意氣奮發,四處擴散的生命力。
(3)一種泱泱大國的公民氣質。
(4)一種為下代子孫永續發展的深思熟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