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6月份通貨膨脹達9.1%,創40年紀錄,儘管聯準會今年已經升息1.25%,由於6月份數據超過預期,市場判斷聯準會7月份升息幅度會落在0.75%至1%間,年底利率應會超過3.5%。
許多人擔心高強度升息是否會導致美國經濟衰退,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因此不升反降,比二年期及五年期還低,形成利率倒掛現象。市場情況瞬息萬變,大家既擔心通貨膨脹,也煩惱經濟衰退,全球經濟趨勢如何?
基本上,從2022年8月到2023年終,全球經濟僅會有非常小的成長,將低於2019年全球的GDP成長率2.9%。上一次的全球經濟成長率高峰為2010年時,達4.3%,之後欲振乏力,2019年是新冠疫情爆發前九年來的低點,表示2008年爆發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成長無法回到2007年4.5%的水準。
2010年後,先進國家與新興及開發中國家經濟表現都不好,顯示世界各國經濟結構普遍出了問題,例如全球人口成長率一直下降,現在已經不到1%。
生產力的成長也是下降趨勢,而先進國家更已下降40年;國民所得成長率在2019年只有1.5%,除了經濟衰退時期,算是一般成長狀況下的歷史低點,尤有甚者,歐洲主要國家及日本於2019年時,國民所得尚無法回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前的水準。這種結構性問題已經為未來的短中期經濟趨勢定了調。
通膨因素會於未來一年間陸續消除
這次的經濟風險主要起因於通貨膨脹,肇因於供應鏈中斷、各國於疫情間的極度寬鬆政策及俄烏戰爭。供應鏈中斷主要可歸因於新冠疫情,雖然變種不斷發生,感染人數起起伏伏,但是因疫苗及治療藥物陸續出現,死亡人數明顯快速下降,將促成與病毒共存的社會開放政策持續下去,因此供應鏈會愈來愈順暢。
全球極度寬鬆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正在反轉中,各國政府積極升息下,對私部門借貸及消費會產生快速的壓抑效果,降低對物價的壓力。剩下的通貨膨脹最大變數是俄烏戰爭,對全球的主要影響是能源及食物價格。
俄烏戰爭基本上處於僵持狀態,短期間不會結束,所造成的能源供給減少,對能源價格的上漲壓力將持續一段時間,但隨著各國增加替代能源,以及美國倡議石油輸出組織增加生產,供需不平衡終會逐漸減緩。食物供給因氣候變遷風險愈來愈大,即使俄國及烏克蘭能輸出大麥等食物,價格不容易下降。
綜合上述分析,造成這次通貨膨脹的因素,會於未來一年間陸續消除,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將隨之減緩。不過升息壓抑經濟活動的效果會發酵,加上全球經濟在新冠疫情前已經疲軟,新興及開發中國家這次受到通膨很大的影響。
歐洲因為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及難民危機將進入衰退,美國與中國於2008年後經濟「兩枝雙秀」,仍可能撐起全球經濟底盤,因此到2023年前,全球經濟會是瀕臨衰退的低成長趨勢。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特聘教授;原文刊載於《哈佛商業評論》;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