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下一代企業家的倫理認知在哪裡?

李誠
user

李誠

2003-12-01

瀏覽數 17,300+

台灣下一代企業家的倫理認知在哪裡?
 

本文出自 2003 / 12月號雜誌 第210期遠見雜誌

倫理是永續經營的奠基石

最近報章雜誌經常報導國內政治與企業的一些亂象。在政治上胡言亂語,不實報導,亂扣帽子已變成勝選的終南捷徑,任何不道德的胡言亂語,抹黑,造謠,只要一句「這是競選語言」便可以把沒有道德的行為「正當化」「合理化」。而不少企業主不道德的行為,如賣假酒、假菸、死雞、死豬與刊登不實廣告,以促銷產品等變成「正常」的商業行為,因為他們認為只要有錢可賺,有什麼不可以。

其實沒有倫理道德的政治行為與商業行為雖然可贏得一時的優勢與勝利,但長期而言,他一定會被自己的非道德、無倫理的行為所害。南韓的盧泰愚總統在下任後變成階下囚是一例子,美國的尼克森總統則是另一個明顯的例子,尼克森在1960年與甘迺迪競選時,因為在副總統任內接受了企業家的一張紅地毯沒有交代而必須上電視向全國民眾解釋並道歉,最後還是不為人民所諒解而落選。在十多年後,他又捲土重來,當上總統,但又為水門事件在電視前向全國人民面前說謊,說他與水門事件無關而被迫下台。柯林頓總統雖有實習生的緋聞事件,但卻因為他第一時間在電視前誠實地向全國人民承認錯誤並道歉,獲得民眾原諒而未下台。

正因為無論在政治上、在企業裡,這些非道德、無倫理的行為都沒有好的後果,所以近日管理界興起了一門TEM(全倫理管理,Total Ethical Management)的課程,其熱門程度超過TQM(全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的課程。

台灣MBA與EMBA學生對社會的價值觀

各國管理學院的企業管理碩士班(MBA)與高階主管碩士班(EMBA)都是訓練企業明日領導人物的訓練班,這些課程中的學生對社會價值的看法,將是影響明日企業倫理的重要人物,因此中央大學EMBA的洪煥仁先生對台灣十一所主要大學的MBA與EMBA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以下是兩百五十二份MBA問卷與三百零六份EMBA回收問卷所做的摘要。

1. 企業應以何種因素做為決策的基準?

本次調查顯示顧客的利益是被最多人認為決策的重要基準,其次是股東的利益;社會與環保不是企業決策時所重視的項目。在國際上,Aspen ISIB也對歐美十三個國家的MBA學生做了一個類似的調查。與Aspen調查結果比較,歐美學生對股東利益的重視比台灣學生多,對社會與環保因素重視的程度比台灣的學生低,這是意外的發現。

2. 怎樣才是一個好的公司?

對台灣的學生而言,能吸引並留住優秀員工,對顧客能提供優異服務及經營穩定的公司是好公司,與歐美企管學生相比,他們對企業經營的穩定度與環保的努力不是很重視,但是很重視企業對員工訓練機會的提供。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3. 企業最重要的責任是什麼?

台灣的學生認為能滿足顧客的需求,提供員工成長的機會,生產高品質產品,遵守當地法令規章,確保員工資訊的機密性,是企業重要的社會責任。但是歐美的學生則不太相同,他們認為追求股東利益的最大化,滿足顧客的需求,提供員工成長的機會是企業應善盡的責任。保密與改善當地環境對他們而言不是很重要。換言之,台灣MBA與EMBA學生沒有歐美學生那麼功利。

4. 當個人與企業的價值觀有衝突時,個人會如何處理?

台灣的MBA學生、EMBA學生與外國學生對此問題各有很不同的處理方法。對台灣的EMBA學生而言,他們都是有十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對現職都有相當的投入,因此不可能輕言換工作。他們喜歡採用的方法是告知主管他們的想法與作法,他們最不會做的事是悶在心裡但卻不高興。對MBA的學生而言,他們社會經驗相當缺乏,因此他們採取不同的手法來處理此事,如躲過與公司價值觀的衝突,更換工作是他們較常用的方法。對他們而言,最不會採用的方法是去說服他人,因為他們都很年輕,涉世不深,難以與上級辯論,年輕人也不會將衝突的價值觀默默地忍在心中,因此離職便成為他們最可行的一種動作。

對歐美學生而言,他們的獨立性很強,所以他們採取換工作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把此種衝突當工作壓力來處理,他們也會當面告知主管他們的想法而希望業主改變主意,他們最不會做的是接受公司的價值觀而放棄自己的價值觀,或默默地承受,悶在心裡。

5. MBA課程中如何引入倫理價值的教材最為有效?

檢示國內的MBA與EMBA課程很少有學校將企業倫理列入其教學課程,外國的MBA除了賓州大學的華頓商學院以外,其他學校也沒有很強調倫理的教育。如何使MBA的學生重視倫理,本次調查發現,台灣的學生認為在企業招募時便強調企業倫理是最有效的方法,上課不是有效的方法。換言之,學校不是教育企業倫理的好地方,只有企業實際去執行才會有效。但是對歐美學生而言,學校教育是一個有效的方法,比如找外賓到課堂中講習,將企業倫理列為必修課程都是有效的方法。對他們而言,等招募時雇主再強調企業倫理已太晚。中外文化不同,對倫理教育的看法也不同。

結論

台灣的MBA與EMBA學生對倫理的認知比歐美的學生高,在倫理的教育上,台灣的學生認為企業主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較有效,在課程中加入洗腦的課程無濟於事,歐美的學生認為在學校時便由企業主來演講,以本身經驗說明倫理的重要性比較有效。

(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