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從上海舉家遷移回台北,說起過去兩年的大陸經驗,眉宇間神采飛揚,「有機會還想再調過去!」想當初公司通知他要調職到上海的時候,心裡還十分猶豫呢!幸好太太很支持他趁年輕的時候去闖一闖,決定全家都搬過去。
兩年的合約期限,很快到了。公司在實施輪調制度的原則之下,按照當初的協議,把他調回台北,反而讓他有些惆悵。彷彿剛剛以忐忑的心情上了牌桌,漸漸打得手氣正順、運氣當紅的時候,就被叫下來。看著滿桌的彩金進不了自己的口袋,雙手空空填滿遺憾的感覺,只剩下當別人問起在中國生活時,分享回憶中的精采。
他的歡喜與憂慮,正是目前許多白領階級的縮影。在大時代的變動中,僅能夠掌握很有限的資源,用以決定自己何去何從的命運。撇開政治的意識型態,上班族所追求的無非就是生活的安定繁榮。弔詭的是,這個時代的「安定」與「繁榮」,並不一定能夠同時存在。就好像是新世代的牧羊人,必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但並非只要判斷哪裡有肥美的水草,就可以決定自己想要往哪裡去生活。「安定」與「繁榮」若不能同時存在,兩相妥協之下,矛盾的心情經常浮現,無論待在此岸或彼岸,都會覺得有點怪怪的。
上述這位朋友在兩岸之間來去自如,還算走得平穩心安。至少,何時該去,為何回來,都早有心理準備。對每個階段的下一步發展,可以有所預期。即使他回來之後還是非常想去大陸工作,仍然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積極布局安排。據我所知,有些人的遭遇,並沒有像他這麼幸運。
從大陸回來,不論功成身退或雖敗猶榮,都有些無奈
很多即將進入中年、資歷成熟的上班族,當初被風風光光派去大陸工作,最後卻灰頭土臉回來。情況大概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種說好聽的是「功成身退」型;另一種是「雖敗猶榮」型。
「功成身退」型,最初以先驅者的姿態進入當地,挾著本身豐富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幫助企業打下一片江山。幾年之後,版圖底定,當地雇用的管理幹部也逐漸成熟,大功告成了,就被調回台灣。因為他的福利和薪水都愈來愈高,動能和幹勁卻愈來愈低,當企業發現這樣的人力資源成本並不划算時,就會重新調整人事,把這些負責去開疆闢土的老臣調回來。
「雖敗猶榮」型,出發的動機和條件與上述相仿,但因為水土不服,去大陸辛苦了幾年,無法達成企業的使命。多半是因為環境十分艱難、或產業特性的關係,必須一定要用當地人,才有辦法打通業務的任督二脈。在「認賠了結」的狀況之下,自己主動求去或被調回。儘管當事人和企業主都知道:千錯萬錯不是他的錯,還是必須接受結果是錯的事實,收拾行囊回家,揮一揮衣袖,帶不走萬千感慨。
每個人的體質和忍耐度不一樣,時機也大不相同
中國大陸是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全世界的廠商都想爭食這塊大餅,有趣的是,中國大陸本身也搶著吞噬來自世界各地的技術與資源。想去大陸做生意的人,多半聽說過所謂的「浴缸理論」,指的是進入大陸市場的時機。用浴缸泡澡,水溫太涼時,容易感冒;溫度太高,會被燙傷。問題是:什麼時候溫度才會剛剛好?
是攝氏三十度、還是四十度呢?思考這個問題,最容易被忽略的一點其實是──每個人的體質和忍耐度不一樣。所以,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大環境的劇烈變化,常讓人對時機過於敏感,反而忘了檢視自己的特質。當我們開始留意自己的特質時,又趕不上環境的變化。
等到相信浴缸理論的人探測到合適自己的水溫時,恐怕已不是感冒或燙傷的問題而是大家已不流行泡澡了,SPA取代傳統泡澡成為新的時尚。這就不只是觀念上的世代交替,也是人力資源市場上老幹新枝的較勁。面對這樣的趨勢,年輕朋友該如何因應、上班族又該如何自處呢?
我認識一位年輕人,剛從美國取得碩士學位回來,被一家中小企業的老闆相中,積極遊說他前往廣州,擔任工廠的高階管理工作。給他很響亮的頭銜、供他很優渥的福利,他做得很起勁,成績也不錯。但卻不停質疑自己沒有經過大企業的歷練,就進入一個混沌之地,靠一招半式、誤打誤撞闖江湖,到底對不對?最後,還是辭去大陸的工作,回到台灣進入一家大型企業從基層做起。而另一位在台灣工作碰到瓶頸,希望換個環境接受新挑戰的中年朋友,獨自跑到大陸闖天下,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幾乎頭破血流,他毫不後悔地告訴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他決定繼續在大陸奮鬥下去。
回歸自我價值,衡量貢獻度,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有的人堅持離鄉背井出去工作,有的人千里夢碎後回到原點。天地之大,到底哪裡才是適合自己發揮所長的地方?除了工作生涯發展的考慮外,應該也想想人生要追求什麼?財富很重要,發展自我也很重要,兩者之間,其實存在很高的關聯性。
一項調查指出,未滿三十歲的年輕人對未來最大的焦慮是:很難把銀行帳戶裡的錢存到新台幣100萬元。想賺進100萬元存進銀行裡,應該先問自己是否能相對提供100萬元的價值出來給別人。前往大陸工作,是一個發展的機會,但畢竟並不等同於去淘金。即使把自己放在一個金礦區裡,頂多就是鍍金而已,不會讓自己在一夕之間變成黃金。想要適應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必須先對變化萬千的環境有「從泡澡到SPA」的認知。接著,瞭解自己的特質。這固然已經是很大的省悟,但最終還是必須回歸自我的價值,並衡量自己所能提出的貢獻,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
(作者為行銷管理顧問暨專欄作家;專欄言論不代表本刊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