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業龍頭帶起搶人潮,讓許多科技一線大廠放下門戶觀念,晉用多元類型的畢業生,而唯一融合頂尖技職與研究型大學雙重特質的台科大,成為企業主的熱門搶才對象。
2022年《遠見》「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最大黑馬,就是力壓台大的台科大,站上企業評價第二名。
台科大校長顏家鈺表示,由科技業龍頭帶起的這波企業搶人潮,確實讓許多公司放下過往門戶之見。過往一線科技企業並非沒有台科大校友,但往往是先在其他地方歷練過後,才跳槽過去。「去年看到許多台科大畢業生,一畢業就獲得了這些頂尖企業青睞,改變,確實正在發生。」
有人擔心,未來疫情停歇,企業選才的優先順序,會不會走回老路?
「台科大是國內唯一融合頂尖技職與研究型大學雙重特質的學校,」顏家鈺有信心企業會「一試成主顧」。
顏家鈺曾任台大工學院院長,同時具備頂大與科大教學經驗,他以自身經驗觀察,台科大師生組成特色在於,集結研究型大學與實務型訓練雙重特點,讓學生擁有務實主義和多元交流特質。「這兩點,是企業疫後快速應變時,人才最需要的軟實力。」
先找解法的務實主義
顏家鈺說,過往一線企業會特別青睞頂大畢業生,看中的就是研究能力,然而隨著產業發展,除了非常前瞻性的研究,更需要「以現有技術為基礎的現有製程改良」,這時熟悉技術的技職學生,就具備極大的競爭力。
「就像學中文,先會講,之後透過理解文法,讓使用更精進,」顏家鈺比喻,技職學生的特色就是先學會做,之後補上理論,可以更快速地將實務與理論作比對,找出問題原因或解決方案。「台科大學生是技職頂尖,就算高職時理論基礎沒有高中生那麼強,絕對補得回來。」
顏家鈺進一步分享,近年隨著各種學術研究相關套裝軟體不斷出現,加上大學對於師生論文發表有許多壓力,學生和老師都被推著「求快」,得到數據和結果就好。「大學生可能很會勾選軟體內的選項,快速跑出數據,但實務上是否真的會做,不一定。」
顏家鈺求學時,要做電機實驗,是自己去買馬達、電路、主機板,一條一條拉線組裝,對於其中結構、配置非常熟稔。現在市面上就有整套套裝工具,還有程式模擬,很多學生熟悉理論,但親自動手的次數卻很少。
技職學生兼具理論與實做的能力,在顏家鈺眼中,正是企業最需要的即戰力。「台科大很多老師都是去校外接廠商計畫,廠商要的是能實際解決現場問題,理論數據推算的再完美,現場跑不動,企業也不會埋單。」這時,台科大學生的優勢就出來了。
顏家鈺曾帶過台科大與某一頂大的研究生,丟出題目後,台科大學生想到初步解法,就開始動手,過程中再修正假設和方案;頂大學生則花了一週跑完理論數據後,對顏家鈺說,這東西沒辦法做。
「這就是務實主義,與其用完美的理論來告訴我不可能,不如透過實做,告訴我有哪些可能,」顏家鈺說,企業需要的是問題解決能力,除了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面對問題的態度。
強弱互補切磋,猶如真實職場
台科大另有一個其他大學沒有的特色是,學生組成多元。台科大高中生源高達1∕3~1∕4,是國內比例最高的科大;也是科大中外籍生比例最高的學校;更是科大中,碩博士學生與大學部學生比例最接近的學校。
「學生來源多元,讓台科大學生,在校時就必須和不同背景、知識、國籍的人溝通,等於提早適應進入企業後的團隊合作,」顏家鈺解釋,大學入學管道、分數、科系的篩選,往往讓同一學校、同一科系的學生,具備高同質性。
但台科大班上,有來自大安高工、建中學生,還有海外生,當這三種人碰在一起時,有人技術強,有人理論好,有人外文好,就會看見自己的強項與弱項,也會更有耐心去理解與磨合。「這才是真實職場,不可能一個辦公室的同仁,都是高中或高職出身,也不會大家都具備類似的專業知識,」顏家鈺說。
「台灣的入學制度,傾向把不同類型的人分開,台科大卻是把不同類型的人集合起來,」顏家鈺說,產業未來的創新,不會只仰賴單一專家,一定是合作與共創,台科大具備實務,更擁有多元,培育出來的學生會讓企業覺得好用,也是水到渠成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