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覺察「童年霸凌」:沒有人會跟你道歉,長大後甚至不記得曾經傷害過你

霸凌,在生命中展現各種影響

遠見好讀
user

遠見好讀

2021-11-10

瀏覽數 35,600+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編按:霸凌的影響之所以容易被當事人與親友忽略,是因為常被看成是一種成長中的小事或常態,應當是不足掛齒的過往,也可能是當事人在成年後亟欲抹去的一段記憶。然而,霸凌行為對於自尊的傷害性是不容小覷的,對於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與自我概念的發展往往影響深遠。(本文摘自《傷心的人請舉手》,作者為羅子琦,以下為摘文。)

別讓童年的人際創傷,成為永遠的停留

童年,因為家庭的緣故,我在國小階段轉學過兩次,第一次從A校轉到B校,第二次再轉回A校,雖然是轉回同一個班級,卻沒有因此受到歡迎,我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無法打進任何一個女孩小圈圈。為了顯示自己還是有圈圈的,我總是在旁邊用笑臉參與……直到一位「圈外同學」對我說:

羅子琦,你不想笑,就可以不用假笑啊!

那一刻,至今難忘,提醒著我在追尋群體認可的過程中,要丟掉自己的本心,是多麼容易的事情啊!

後來,我和那位「圈外同學」成為好朋友,至今始終保持聯絡。成年後,在許多社交或人際場合,我其實仍舊無法如魚得水,但我愈來愈清楚這就是自己的樣子,在不突兀與保有初心之間,學習成為我自己。

霸凌不是偶發事件,手法多元

挪威學者丹.奧維斯(Dan Olweus)將霸凌定義為:

一個人長時間並重複地暴露於一個或多個人主導的負面行為之下。

而霸凌都不是偶發事件,是長時間且多次發生的經歷。同時,霸凌的形式也不只是肢體或言語的霸凌,團體中的排擠或人際中的對立、運用網路社交軟體、媒體散播特定訊息等,都算是一種霸凌行為。

隨著時代演進、科技進步,當事人遭遇的霸凌手法愈來愈多元,而那些被霸凌的經驗,雖然未必會持續發生到現今,但霸凌,卻在生命中展現各種影響,總在日常中備受牽制與影響。

沒有人會跟你道歉,長大後甚至不記得曾傷害過你

我的童年經驗亦是如此,國小那段長期被冷落的「圈外人經驗」,我總是強裝沒事,那偽裝的笑臉是想告訴大家:我才不在乎、我很強壯的,企圖掩飾被圈外的經驗,其實讓我感覺自己是不被人喜歡、不受歡迎的。於是,當年的我,用那樣的偽裝撐了過來,以致於成年後許多人際場合,即使感到不舒服,我也要讓人看不出來,卻往往隔出了一道城牆,阻隔了和他人的真實接觸與交流。幾年前,因緣巧合再度進入國小通訊群組,當年發生過甚麼,除了自己,未必有人記得。

這樣的傷,通常,沒有人會跟你道歉,長大之後,人們甚至不記得他們曾經傷害過你,當年那些痛苦,沉入你的心底深處,沒有人懂,也可能不被允許說出來。對一個孩子來說,得到重要他人的支持與保護,是很大的療癒力量,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這樣的理解與支持力量。即便如此,成年後的你,其實就是自己童年的重要他人,那麼,你願意試著學習支持與保護自己嗎?

1. 覺察那些霸凌經驗如何影響自己

有幾句老話很適合用來形容創傷的影響,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杯弓蛇影」、「驚弓之鳥」等等,霸凌的影響之所以容易被當事人與親友忽略,是因為常被看成是一種成長中的小事或常態,應當是不足掛齒的過往,也可能是當事人在成年後亟欲抹去的一段記憶。然而,霸凌行為對於自尊的傷害性是不容小覷的,對於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與自我概念的發展往往影響深遠。

以小婷為例,她曾經試圖向老師求助、向父母訴苦,被認為小婷大驚小怪,被認為僅是孩子之間的玩笑而已;諮商中,我引導她回想起小學的那幾年,是她根本不願再記起的內容,當年的她,告訴自己:「我絕對不要再讓別人有機會這樣對我!」於是,她努力用功讀書,積極投入各種競賽,在同儕面前,總是一副很行的樣子,這些彷彿是面對霸凌後的武裝盔甲,好藏起那當年受傷的自己,好讓她對於傷害視而不見。

2. 理解霸凌在日常的影響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當小婷覺察過往的霸凌經驗如何存在於此刻、如何影響自己後,她發現那些讓自己焦慮的「出醜的衝動念頭」,既然也是武裝盔甲的一部分,像是在告訴自己:「與其讓別人欺負我,不如我先讓自己當眾出醜。」要實踐她當年對自己許下的誓言:「我絕對不要再讓別人有機會這樣對我!」小婷對自己的發現驚訝不已。

其實,每個影響的背後,都是一次次呼喊著:

我好受傷!

霸凌行為對於自尊的傷害性是不容小覷的。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霸凌行為對於自尊的傷害性是不容小覷的。僅為情境圖,取自unsplash

如果,你也一樣曾經遭遇過霸凌的傷害,試著探索那些創傷經驗的影響;如果,有個孩子,就像當年的你一樣,同樣的年紀,遭遇過同樣的經驗,感受著同樣的委屈、無助與受傷,你會對這孩子說些什麼?你覺得這個孩子,需要聽見大人對他說什麼?什麼話對這孩子來說是重要的、是可以支持他的?試著將這樣的溫柔、理解也告訴自己吧。

小婷理解了自己,她告訴自己:

你沒有不好,你要忍受那些真的很難,你撐過來了 

3. 改變是刻意練習的過程

未曾意識的過去,往往影響著現在生活的日常,當我們覺察與理解後,便擁有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為自己決定那些過去是否要繼續影響著自己的未來生活。

像是小婷明白自己為何總是強裝出一副自己都會的樣子,不輕易示弱,她需要時時提醒自己說不會是沒關係的,當她腦海浮現那些出醜的衝動念頭時,她會告訴自己不用害怕,那些都只是以前的遺跡影響,練習相信自己有能力用其他方式保護自己,她笑說其實自己本來就蠻強悍的阿!

也像我自己,文章開頭提到的圈外人經驗,影響我在陌生社交環境時,都會有些手足無措,總會刻意迴避;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模式後,很刻意地要自己做一點小改變,比如找熟悉的朋友一同前往、到單獨前往但短暫停留一段時間、提醒自己不須偽裝才會帶來真實的關係……當然,也接納初期自己的不自在。

你會發現,霸凌經驗的影響,許多時候像是一種自動化的反應系統,我們需要透過刻意的練習來創造改變,可能是先將每一次的自動化反應,變成一種「後知後覺」的意識,就會愈來愈具備「有知有覺」的意識,便可能在某一次發生事前的分辨與改變的經驗,逐漸淡化影響程度,發展出新的改變行為。

更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自己

那些不堪回顧的過往經驗,可能都曾經讓我們痛苦不已,也可能讓我們感覺自尊受損,甚至因此覺得自己不夠好。除了當事人自己,未必有其他的相關人記得曾經做過什麼,但都不代表應該抹去自己的受傷感覺,這些受傷感覺與影響值得被我們好好擁有與正視,好好看清楚那些受傷之處,好好心疼那些受苦的影響,才有機會將自己從過往未曾意識的困頓中找到解套的方法。

雖然,當年的經驗,未必能幸運地得到理解與支持,但請相信撐過那些過往痛苦經驗的你,現在是有能力成為自己的「重要他人」。

過往的經驗,造成的影響與自我暗示,就像是太陽光下的陰影面,有時候,甚至會忘了太陽光照著我們更多的美好,與值得肯定的自我。所以,只要我們願意正面直視童年霸凌的影響與遺跡,便有機會選擇不讓童年的人際創傷,成為現在與未來的永遠停留。        《傷心的人請舉手》,羅子琦著,四塊玉文創出版

《傷心的人請舉手》,羅子琦著,四塊玉文創出版

延伸閱讀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